晋武帝传位司马衷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都说晋武帝明知道司马衷不是继承人的合适人选,却偏偏选择了他。仔细想了想,晋武帝从小在爷爷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等人身边熏陶,又怎会不知自己这个宝贝儿子司马衷根本就继承不了晋室的江山,却还要把皇位传给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晋文帝时期,司马氏立储就是很纠结的一件事。晋文帝在决定立长子司马炎、还是立已过继给其亡兄司马师(谥景帝) 为子的次子司马攸时也曾一度犹豫。《晋书·齐王攸传》记载“初,攸特为文帝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虽然文帝最终以司马炎为太子,但这次立储的人选之议对以后的政治已经造成了影响,主要表现为司马炎即位后便排挤、压制母弟齐王司马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晋武帝授予齐王司马攸官职,但是实际上对司马攸还是心怀戒备。在晋武帝晚年时期,被立为太子司马衷根本没有一个储君的样子,所以齐王司马攸在朝中的的声望越来越高,朝野大臣们中间“传贤”呼声又起来了。《晋书·卷三十八》记载“及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加重了晋武帝对司马攸的猜忌和防范,于是听从大臣的建议,就下诏对齐王进行削藩。齐王司马攸最终在太康四年(公元283 年) 忧心而死,死时仅三十六岁。其实晋武帝的担心并不无道理,这件事发生在太康三年,此时的晋武帝四十七岁,而司马攸三十五岁正当壮年,这时的司马衷才二十五岁,要是晋武帝此时撒手人寰,结合齐王的年龄和威望,他绝对是君位的最佳人选。齐王一死终于解除了来自宗室皇弟的争位威胁。但是,由晋武帝立储人选失当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却随时事的推移而逐渐显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武帝于泰始三年( 公元 267年) 立嫡长子司马衷为皇太子,关于这晋朝继承人司马衷是否真的痴呆?关于他的庸愚的两个著名的例子一个是虾蟆鸣者“为官乎私乎”另一个就是“何不食肉糜”,这些例子大家都很熟悉了,第一个就是问蛤蟆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第二个就是说百姓既然吃不起粥,那为啥不喝肉羹呢?仔细看司马衷问的问题的确有些奇葩,但是也不能说他是个白痴,可以说是他站的角度有些不同,身为太子若是只知道玩乐,自然不会懂得民间疾苦的。要是身在寻常百姓家或许他就不会这么想了。但是司马衷身为皇位的继承人,他有这样的想法,被后世人称“痴呆”也就不过分了。

那么,晋武帝为什么要坚持立这个痴呆儿子为太子呢?

以的观点晋武帝之所以立司马衷为太子看理由如下:

第一,司马衷为嫡长子,古制立嫡以长;第二,皇孙司马遹聪慧,晋武帝想着自己聪慧的孙子能早早的打理国事,来弥补他父亲司马衷无能的缺陷。

那么,这两条理由真的成立吗?

第一条理由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祖宗定下的规矩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破坏,觉得晋武帝固守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首先晋武帝本人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受益者,如果放弃立子以嫡的原则,按照“传贤”的标准,那么齐王司马攸的贤德之名并不逊色于晋武帝。作为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受益者,晋武帝自然有理由继续坚守这一制度原则,否则也就不会对齐王削藩了。

其次晋武帝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陷入到一场无谓的皇位之争中。因为如果放弃嫡长子继承制,选择贤能之人继承皇位的话,那就另有一套标准了。如果选“贤能”,那范围未必仅限于他的儿子,晋武帝母弟齐王司马攸正好是众望所归的人选;就算选出的“贤能”之人是晋武帝的亲子,而他的孩子众多,废长立幼很可能引起大规模的皇位争斗,这也是棘手的问题。从随后诸王纷争的惨烈程度来看,废长立幼的确不是稳妥之计。

第二条理由就更加离谱了。晋武帝在位期间,不仅册立了自己的太子,代替自己儿子,为太子司马衷预立了其将来的皇位继承人,也就是下任太子。史料记载皇孙司马遹自小聪慧,深得武帝喜爱,所以被视为下一轮储君,“帝知太子不才,然恃遹明慧,故无废立之心。”

那么,晋武帝这么做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呢? 他究竟是在消弭矛盾,还是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在这个问题上,他又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之“嫡”指的是皇帝的正妻、皇太子的正妃所生的儿子。从这一条标准看,司马遹的母亲谢氏不是正妃,只是才人,死后才获得夫人的赠号,《晋书》记载“愍怀太子遹字熙祖,惠帝长子,母曰谢才人。”所以司马遹并不是嫡皇孙。再来说说太子妃的情况,晋武帝想要用瞒天过海之术实现权力的平稳交接,但是根本绕不过太子妃与皇孙司马遹无血缘关系这一道人伦障碍。晋武帝太子的正妃是贾充之女贾南风,她应是未来的皇后,这是制度所决定的。而且从制度上讲,只有贾南风的亲子才算是下一轮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而晋武帝既要立悍妇贾南风为太子妃,又不等贾南风的亲子出生而先立庶出的皇孙司马遹,这一做法使两代储君的真正临国变得复杂难测,因为晋武帝之后的政局实际上是由贾后操纵的。所以认为,前面说的第二条理由在现实中很难以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武帝所立的太子妃贾氏非但没有成为惠帝的贤内助,辅助惠帝定国安邦,反而成了西晋后期内乱的祸首之一。但是,如果一直盯着这一点一味责备晋武帝立悍妇贾氏这也和晋武帝当时的想法有很大区别。认为,晋武帝之所以立贾氏为太子妃的用意应和他倚重皇孙一样。因为太子妃是未来的皇后,拥有相当的事权,如果贾南风能充分而得当地运用她的权力,岂不是能弥补晋惠帝的不足?只不过这些只是晋武帝自己心中的臆想而已。

我想可以用九个字概括晋武帝的立储的失误那就得立愚子、立悍妇、立庶孙。在晋武帝的刻意“安排”下,这三人组成了西晋的“奇葩家庭”。结合《晋书》惠帝给人的感觉就是突然提出一个奇论、单纯质朴的清谈高人;贾氏就是集嫉妒、乖张等缺点于一身;皇孙司马遹则是母系卑微的孤独少年。司马衷人性的弱点、贾氏人情的乖张搅和在一起,怎能指望国家的最高权力由这两人来分享呢? 晋武帝驾崩后,他立储失误就显现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惠帝继位,贾氏先与太后杨氏争权,得胜之后又与太子司马遹争权,因为司马遹不是贾氏亲生的,但是聪慧、刚猛,贾氏就将司马遹视为自己的眼中钉。除此之外,晋惠帝在即位之初就宣布立司马遹为皇太子,那时的司马遹年仅十四岁,第二年年,皇太子加元服———加元服在那个时代就是是成年的标志,司马遹从此就可以代父临国。贾后作为元康时期的实权人物自然不愿让权,于是,皇后与太子司马遹和各自的支持者之间就展开了新一轮的矛盾。

贾后在元康九年(公元300年) 废黜司马遹后,犹如捅破了马蜂窝,各种势力都蠢蠢欲动,强大的宗室集团不甘寂寞终于浮出水面,赵王伦借着为太子鸣冤的理由率先发难。而司马遹在这场斗争中不仅没有复位,反而成为无谓的牺牲品,性命不保。贾后被处死后,皇权旁落,晋武帝末期那些出将入相的宗室诸王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八王之乱也由此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武帝一定是想让晋室江山繁盛下去的,但是人都有私心,他之所以对自己的兄弟司马攸出手,也是因为这样原因,他希望的是晋朝江山的繁盛是在他司马炎嫡系手中繁盛,立司马衷为太子而后选了贾南风为太子妃本想着能借贾充之力,让贾南风辅佐晋惠帝,但是没想到贾氏也是有私心的,由此看来,晋武帝立司马衷为继承人真的是一大失误,因为他立司马衷为继承人后的整个计划,完全偏离了自己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