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企业家?
有,瓜众们公认的只有两个,一个是任正非,一个是曹德旺。
其他5200万企业主,在很多网友看来,通通都是资本家。这就是老胡说的,一些民粹主义旗手在给民营企业家贴资本家的标签,以至于民进中央还为此出面,提出了要给民营企业家“正名”。
其实,左右都大可不必。
资本家这个名字很可怕吗?只要民营企业是合法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是受宪法保护的,就不可怕。在国外,“资本家”是个中性词,在国内却是个贬义词,民营的小老板们不会在意,真要赚了钱能润就润,不玩了,爱谁谁。这当然不值得赞美,但是,也不妨理性地问一声:为什么?
毕竟在中国,有过太多的记忆。
在中国的语言中,资本家可以是一个经济学的表述,也可是一个充满了肃杀之气的政治学的表述。
资本家这顶帽子之所以大,主要是它定义了投资人对劳动者的剥削,定义了投资从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如果投资人是国家资本,大家都不吭气了,即使所有人的工薪不一定都比在私企、外企高;人民就是这么有觉悟。如果是私人投资?那悲剧了,不管你给财政交了多少的税费,不管你给财富的积累带来了什么科技创新,不管你支持了多少年度的中国经济总量,不管你提供了多少的就业岗位,会有芸芸众生,痛骂血淋淋的、肮脏的资本,万恶的资本家,甚至呼吁劳动者拒绝剥削与压榨,这一幅充满了激情然而十分粗暴的国面,是中国式的风景这边,全世界200多个国家都没有这个问题。
当然,严格地说,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的老板都有资格戴上资本家这顶帽子。
按照马克思的经典理论,雇佣八个人以上才能定义为资本家,七个人不算。为什么是八个人?七个人就不是资本家,就不是剥削了?就没有野蛮地占有剩余价值了?结合到今天的现实,估计没人能解释得清楚。因为它会引起太多太多的自相矛盾,且没有任何可操作性。
如果以雇佣人数定义剥削,或者以总量劳动时间定义剥削率,就成了对科技创新的否定。
资本家为了逐利,最大的冲动就是减少活劳动,降低人工成本,有人说:那是资本家把八个的工作交给一个人干了,是残酷压迫,这个逻辑不成立,现在的生产能力是马克思时代的千百倍,难不成了是把一千人活一个人干了?
过去密集性的劳动,通过一代代的科技创新,效率提高了几倍,几十倍,上千倍,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我们无法想象,生产一部华为手机要多少劳动时间?现在是18秒,任正非说他们生产车间一共也没几个人,更应该令人民粹主义旗手气愤的是,万恶的资本家已经不是把八个人的工作压迫给一个去做,而是交给智能机器人去做了。
由于没有雇佣活劳动,又如何定义资本家?
理论永远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真正的问题是,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矛盾。政策在呼唤民营经济,赞美企业家精神,总有一股势在说全中国只有两个民营企业家,其余都是资本家;这无疑于在干着川建国一心想干的事,搞垮中国经济。
政策又在强调,要对那些反对、否定、歧视民营经济的言论进行抵制。
谁来抵制?只有能力去“抵制”吗?
让忙着还债务的民营小老板自己去“抵制”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