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弃医从文,要用文学医治人的灵魂。他认为人的肉体苦痛可以通过医学治疗,但治疗好了之后,人的精神照样愚昧麻木,就需要文学来治疗。那么文学真的能够医治人的灵魂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不一定。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当时旧中国积贫积弱,国民体格即便如何健壮,精神也是不健全的,是愚昧的,麻木的。鲁迅用手中的笔深刻地揭示了国民性,也叫做揭示了国民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但只是揭示了国民性中丑恶的一面,却没有用文学完全治疗。一直到现在,文学都没有医治人的灵魂,没有把人的愚昧、麻木全都治好。不知道有多少人仍然愚昧,仍然迷信。看看风景名胜之地的寺庙或道观香火有多么鼎盛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再看看有多少人求神拜佛,有多少人向神灵祷告,有多少人加入宗教,就知道人们的灵魂有多么愚昧了。而世风日下,老人倒地无人扶,小偷在公交车上偷东西,即便有人看见了也不敢声张。强盗在光天化日之下明抢,也没人制止。官员大肆贪腐,但只是被挖出了一部分,而无官不贪的局面似乎正在形成,需要加大反腐力度。人们唯利是图了,认为有权有钱才是人生的最大成功,而没权没钱就是失败。人们注重权力和财产,注重颜值,注重外表美,注重消费,而不注重人性的善良,精神的美丽,工作中的快乐。文学在这个时候也实现了蜕变,并非在医治人的灵魂,而是成了赚钱的工具。

在资本的运作之下,文学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要满足很多人的需要,而很多人都被资本改变了。以前喜欢文学的人,只是喜欢作家写的作品,似乎没有太多的功利属性,只在阅读中提升自己。作家用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揭示了社会悲剧以及产生的原因。作家可以被称为社会的良心,是人们值得信赖的人物,也可以写出人们同有之感情,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但作家大多只是舞文弄墨的书生,并不能直接改造社会,即便揭示了国民劣根性,让人们明白了灵魂的愚昧和麻木是怎么回事,也不能完全医治人们精神的苦痛,不能让人的灵魂高尚起来。因为文学是具有一定美学意义的学科,还有一定深刻的哲理,启迪人深思,同时让人感受到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如果纯粹从美学的角度来构建文学世界,也不乏深刻的人生哲理,但会很自然地走向片面,忽略了假恶丑。真正的文学大家要在体现真善美的同时鞭挞假恶丑。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也让人们发现国民劣根性,努力纠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的能力有限,只能通过手中的笔来写文章,通过文章改造人们的精神,却不能实现真正的改变。从长远来看,文学是无功利的,但从阅读角度来看,文学却具备一定的功利属性。起码文学作品可以用于消遣,可以用于丰富知识和阅历,甚至可以用来赚钱。大多数读者都是世俗生活中的人,有强烈的功利心,很容易从了流俗,用世俗的观念来判断文学。 倘若文学不能让他们发家致富,不能让他们获得高官厚禄,那么文学相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百无一用。这就是当代很多人不读文学作品的原因,因为他们有了极强的功利心,认为读书再多也不能致富,不能获得官位,那为什么还要读书呢?专注于形而下的人们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毒害,总是专注于世俗生活,专注于资本的运作,专注于权力的施行,却最终被世俗玩弄,没有获得审美的境界,也没有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解放。甚至这些人并不知道人性的丑恶,也不知道国民劣根性是怎么回事,即便偶尔读到了文学作品,也只当看了个小故事,看看而已,消遣一下,却不会改变多少。

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他们分得很清楚。资本和权力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人们拼命挣钱,拼命往权力系统内部挤,只要成了富人或成了官员,就算是人生的成功,而是没权没钱的普通老百姓就算是人生失败的主角。在如此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文学的超功率属性就会被漠视,以至于文学被漠视,也就失去了很多现实意义。严肃文学曲高和寡,生长在象牙塔内,只是作家、评论家玩弄的工具,却不具备改变国民性的属性。网络文学比较通俗,却往往流于庸俗,烂俗,没几部好的作品。即便网络文学有很多读者,也并不能让读者提高多少,也根本改变不了读者的灵魂。因为网络文学作品几乎接受不了国民劣根性,也几乎不能带着读者进行探索,当然更不会诱导读者自己探索了。人生需要探索,世界需要感悟,文学就有这方面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学是人学,是揭示人性的学问,也是哲学和美学的孩子,但文学作品并不能医治人的灵魂,只能启发人,诱导人。就像佛渡有缘人一样,文学作品也在寻找适合的读者,启迪有慧根的读者。读者在寻找适合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也在寻找适合的读者。只要两方面契合,就能产生很高的悟性,产生思想的火花,但这种概率比较小,更何况在当下权和钱的引导之下,很多人已经不阅读文学作品了,只会看一些网络垃圾信息。那么,人们被权力和资本洗脑就是在所难免的了,而揭示人性甚至以医治灵魂为责任的文学作品也就被边缘化了,当然起不到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