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一课#

自体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父母问的与育儿有关的问题,都与怎么做有关。

如果有一本包含所有“怎么做”的书,你全部按照书上说的做,还是有可能会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却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这里讲的“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那么,具备何种人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呢?

有很多说法,如好玩的人、健康自恋的人、粗心而阳光的人等。

然而,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个新鲜的说法:清爽的人。

同时,心理学上也给出了清爽之人的特点:在关系中边界清晰,不黏黏糊糊;能自得其乐,不太依赖他人;处理事情果决,不拖泥带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尊重他人的边界,不搞模糊不清的关系,等等。

那如何才能达到清爽的人格境界呢?

心理学家也附上了三种人格变化的途径:

一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行为,并且去理解这些状态后面的意义;

二是去跟各种人打交道,即丰富自己的体验,在新的人际关系中使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变得松动;

三是找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

找精神分析师,并不是解决某些具体事情该怎么做的问题,而是“我是什么样的人,想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个级别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仅仅认知有所变化还不行,落到行动上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父母无法享受孩子成长之后的彼此“相忘于江湖”。

父母某一方未处理的早年分离创伤,可能使其害怕跟孩子分离,孩子的成长被其看成是对自己的抛弃,所以会不自觉地做出阻碍孩子成长的事。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也是他们学习成为自己和跟他人打交道的唯一重要途径。

但在有些家庭中,看起来无意义的游戏被禁止,或者成为孩子“受虐式”学习之后的赏赐。

有时,孩子快乐地游戏还被赋予甚至堕落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广义上讲,一切皆游戏,学习和工作都是游戏,区别在于具有不同的游戏规则。

当严格区分游戏和学习的界限,既破坏了游戏的快乐,也削弱了学习的动机。

那些把学习当成游戏的孩子,学习的动力永不枯竭。

但这些动机会指向远离父母的方向,进而激活父母的创伤,从而遭到父母的打压。

因此,如果父母人格层面有过度控制的倾向,就会不自觉地打压孩子的各种能力,避免对孩子失控。

心理学上有句话: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担心就等于诅咒。

当你想象孩子车祸后血肉横飞的画面时,你其实正在催眠他接近那个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你焦虑或恐惧的面孔,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想:让这一切发生,你会不会就放松了?

父母的潜意识倾向于让孩子尝尝自己童年各种痛苦的味道,把孩子打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被抛弃过的,会抛弃孩子;被粗暴对待过的,会粗暴对待孩子。

或许,源于儿时经济的拮据与匮乏,当自己步入成年,转而为人父母时,那份深藏的遗憾与补偿之心,不经意间化作了一种近乎执拗的给予。

不加询问,不顾及孩子的真正渴望与需求,只一味地将自己心目中最珍贵、自认最优越的,毫无保留地塞给孩子。

让人伤感的是,这样做的动机却是爱,因为爱一个人,才会让他以某种形式跟自己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是不健康的、没有分化的爱。

健康的、分化的爱,是使孩子摆脱父母的命运。

父母压抑的东西,会让孩子代替自己表达。

如果父母当年学习的目的只不过是要超越自己所处的有些屈辱的社会阶层;

这种屈辱感不被觉察的话,那他也会让孩子的努力学习过程充满屈辱的味道,孩子反抗,就会变成厌学。

孩子潜意识形成的公式:学习等于屈辱;要孩子争气,那是直接在传递屈辱感了。

家族创伤也是如此,父母似乎有责任把它传给孩子,尤其重男轻女的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让人悲喜交加的是,多子女家庭中,如果有重男轻女的传统,结局往往是女性发展的很好,男性反而很弱。

精神分析的解释:重视男性就是制造了过高浓度的关系,在效果上等于阉割了男性,而被忽视的女性却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而对孩子严格要求,可能源于父母对自己父母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的失望。

对自己满意的父母不会有哀怨,也就不会要求用孩子的成就来消除自己的哀怨。

简言之,那些在自己生活中把其他成年人搞得一败涂地的人,是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打败自己的孩子,以补偿缺失的优越感的。

对他人的失望,本质上是对自我缺憾的补偿:我对你失望,就忘记对自己的失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者说,自己一直有这种未完成的期待或渴望。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呈现的是一个饱满的生命状态,也就是不需要通过对孩子做出很多牺牲来证明自己存在的状态。

我们虽然是你的父母,我们更是人,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们不完全是为了你活着。

这种姿态本身就在告诉孩子,你也可以过自己的生活。

但如果父母总以一种牺牲的态度来跟孩子打交道,这种牺牲后面其实包含了一种交易,就是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也需要用某种不成长来陪伴我们。

因此,让自己活得快乐、轻松,是所有父母能够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这样的父母能使孩子敢于远走高飞。

娟心理: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专栏有疗愈创伤和人格成长的方法,如有需求,可作了解;若有情感心理困扰,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