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九月份就要过去了,在民间则流传着“九月就怕二十五日”的说法,而明日便是农历九月二十五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呢?为何又怕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九月二十五日是啥日子

根据民间的说法,农历的九月二十五日这天,在民间传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杨公忌日。

那么,杨公忌日究竟有着怎样的起源?为何人们会对这一天有所忌惮呢?

我们先来看看杨公忌日的起源,在民间关于杨公忌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和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有关。

民间传说这是杨公根据“二十八星宿”顺数,订定了“杨公十三忌”。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杨筠松一生用所学风水术救助了不少善良贫苦的百姓,却得罪了不少邪恶势力。

有一次,他在为一户贫苦人家选择宅基地时,因无意中触犯了当时权势滔天的一个坏人的利益。这个坏人便存心报复,雇了一个杀手去谋害杨筠松。

杨筠松提前预知了危险,但他心系百姓,在有限的时间里,凭借着自己对天文星象的研究和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从而成功避开了这次祸事。

后来他的徒弟经过统计,杨公的一生中一共遭遇了十三次祸事,但都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化解了。

于是,徒弟们就把这十三个对人们行事有重大影响的日子称之为“忌日”,目的是提醒百姓在这些日子里要谨慎行事,避免遭遇灾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杨公去世以后,百姓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这十三个忌日流传了下来,称之为“杨公忌日”。

二、为何怕九月二十五日(杨公忌日)

九月二十五日作为杨公忌日之一,被人们视为“百事忌”的日子,诸事不宜。在过去民间还有一首童谣:

神仙留下十三日,举动须防多损失。

一切起造与兴工,不遭火盗定遭凶。

婚姻嫁娶亦非宜,不得到头终不吉。

人生出世遇此日,劳劳碌碌得还失。

安葬若还逢此日,后代儿孙必乞食。

上官赴任用此日,破贼多愁主革职。

得知广普传与人,子孙昌盛皆阴骘。

也是因为杨公忌日的原因,在过去的玄空家的眼里,这十三个日子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重要活动。

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源于对杨公的敬重和对他所留下告诫的遵循。人们相信杨筠松作为风水大师,他所定下的这些忌日必定有其深意和道理。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有限,风水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决策。

杨公忌日被认为是天地气场不稳定、容易发生意外和变故的日子,所以为了确保行事顺利、避免灾祸,人们选择避开。

另一方面,这种忌惮也有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长期以来,民间对杨公忌日的说法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和心理认知。

当大家都普遍认为这一天不宜行事时,人们在心理上会不自觉地产生担忧和谨慎的情绪。

即使没有实际的科学依据证明这一天会有特别的不利,但这种集体的心理认知使得人们在面对重要决策和活动时,宁愿选择避开,以求心安。

然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杨公忌日并没有被证实具有实际的超自然影响力。

但它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命运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比如在民间很多人结婚的话就会择日,其中就要避开杨公忌日,还有一些人开业、家里老人去世了安葬等,都会避开杨公忌日等。

不可否认的是,杨公忌日等传统习俗在民间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它们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和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思维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杨公忌日等传统习俗。虽然我们不必盲目迷信这些忌日,但我们也可以尊重传统文化,将其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