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过去一年,云南在地的伙伴“蓁野”在《攀登者的世界》专栏和我们分享了攀树的乐趣与意义,很多读者都表示自己因此“走近”了身边的树,也开始尝试抱树和攀树(没有破坏树的行为)。
今年“蓁野”的伙伴发起了“攀树共学”项目,希望推广休闲攀树并培育更多攀树爱好者。
《攀树新伙伴》专栏通过讲述不同地区的小伙伴在攀树共学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为你提供一种新视角,走近一棵树。
采访/撰稿:泥巴
受访者:泡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几个月前我开始读《树上人生》这本书——一位野外摄影师的攀树手记。跟随作者的视角,我除了惊叹于不同地区的神奇树木、身虽不临但心向往之的上树探险,更是被他只言片语中传递出跟树、跟自然的情感所打动。
今天的主角是在北京生活的泡泡,目前她是一名全职心理咨询师。谈到当时怎么决定要参加这个攀树共学活动,她说是在同行的朋友圈中无意看到了活动的招募信息,因为觉得这事儿很好玩儿,也被那句“每当我们走向一棵树,请首先观察ta,感受ta,向ta打招呼”以及“我们都可以轻松地靠近树,也深入地走向自己”打动,于是她迫不及待地报了名。
2021年,泡泡在水泉沟
前阵子和泡泡聊天,发现我俩看这本书的进度条一样,也同样特别被序言部分吸引。
“爬上树时,我感觉它们让我瞥到几乎被遗忘的祖先世界的一角,出于某种原因,我对此感觉良好——树帮助我记起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我的愉悦来自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我相信每棵树都有独特的个性,如果攀树人愿意聆听,它们就会倾诉。”
“作为来自过去的生命的代表,我相信它们值得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我敢肯定,大部分人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都体验过与它们的情感联系。”
泡泡说:“作者最开始对树有感觉是因为被动物追赶爬到树里面躲起来——好像很多人对树有兴趣是始于‘在树上’而不是‘在树下’。”
她还说自己爬上树的体验和作者很相似:自己在树上时,像是进入了一个非常小的无人区的感觉,置身于一个受保护的空间,也不会有人来打扰你。
我记得泡泡报名完体验课当天就买了装备,还感叹:翻了翻自己朋友圈,发现都是树呀!
这几年泡泡在北京不同地点拍的树,从左至右分别是:2023年初夏北坞公园、2022年盛夏车公庄大街、2021年初春紫竹院公园(倒影)
儿时的天性到内心的向往
爬树是她儿时的记忆,泡泡说:“学校里有棵大梧桐,梧桐旁绑着大毛竹,同学们会比谁会爬,谁爬得最快就最神气。我们还会爬树摘果子、掏鸟窝。”
小时候,爬树是天性,也是功能性的;长大后,亲近树、贴近自然本身就是目的。泡泡喜欢植物,报名时的期待是“上树晃荡、跟一棵树发生连接”,现在她说:“已经实现了当时来学的预期,没有要把技术学得更精进的欲望。”——虽然技术还练习得不醇熟,但已够她上树待着了。
自从全职做心理咨询后,她每周日都会固定去山里玩。目前她每月攀树一两次,有两棵固定拜访的树。这两棵树是她夏天同家人一起去水泉沟徒步溯溪,一番观察和摸索后锁定的两处僻静且树形很适合攀爬的:一棵是临溪的杨树,另一棵是半山里的老栗子树。
泡泡在水泉沟常攀的树
Being & Togetherness 在,同在
不管是在树下还是到树上,都让泡泡感觉跟自然很“自然”地连接起来:整个人在那儿,很多东西就改变了;你会安静下来,完全不需要更多言语化、认知上的讨论。她认为,现在很多心理问题都与跟大自然失联很大有关——每月进山走走,是她的固定行程;连接树,是她进行自我滋养的一个方式。
她很喜欢上树杈,如果条件允许,她的第一选择就是攀上一个树杈待着。她说:“树上和树下跟一棵树的连接感很不一样,在树下是仰视,在树上有时候会有跟这棵树融为一体的感觉。”
泥巴在北京第一次和泡泡一起攀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触摸杨树,好高大疏朗
那天在树上她分享了自己这次体验的感受:
在树上你会觉得这天、这地、这树都是你的,有时候你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树杈子。你坐在树上的感觉是只有你和树,它完全变成你的一块领地,你跟树站在一起,你是能够感知到很多很多东西的,你能感到那种深刻的安静,你的毛躁也会在逐渐消散,你的五感会被调动起来。你看到的是树上的小虫子,还有周围的小森林;听到的是树叶被风吹的哗哗声,那是和在地面听不一样的;爬核桃树时会有特殊的气味在周围萦绕;树皮会给到你不同的触觉;你坐在那里怎么让自己更舒服,一开始是需要倚靠的,慢慢发现往前走一步没有倚靠的时候你也会很有安全的感觉;坐在上面稍微荡一下,抖动的感觉会让你知道它是密度大、结实的,还是没那么结实的。
意识的拓展
对泡泡来说,在学习攀树以前她的注意力更多是被植物界的花花草草吸引;在学习攀树后,她会更主动留意树、更多去看见树。记得她刚报名后没两天就说:“现在出门看树有且只有一个念头‘能不能爬’。”
现在,除了用“能爬”和“不能爬”来区分一棵树,她还会观察树形、了解树种、关注树本身的特点。
泡泡的“作业”反馈:初期练习攀爬所用的绳结,绳结之间的距离是关乎安全、效率很重要的因素
关于未来,她畅想着:如果以后出去旅行的时候带上装备,去爬一爬不同地方的树,见识不同的物种,会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吧……就像《树上人生》一样。
作者詹姆士·奥尔德雷德穿越在不同的森林、部落,站上大树的肩膀,探索枝叶间的奇妙事物,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和分享未知的树顶世界。我们也可以从城市周围开始,带着珍惜和渴望的心,像走向一位朋友那样,去探寻、相遇不同性格的树,在深入树的途中,扩展自己的心。
泡泡某天在共学群里分享自己在书中读到的“金句”
结语
关于树和心理的关系,是这个阶段我感兴趣的,也是泡泡还在探索的。有一天她分享了一页关于生态心理学的书,里面划线的一行是:Dod yn ol at fy nghoed是威尔斯话,意思是「回到内心平衡的状态」,但字面上的意义指的是「回到我的树」。
连接树,就是走进另一扇深入自己的门吧……
《碧鸡山之春》系列:
《我眼中的树》系列:
《内外自然》系列:
《云南餐桌上的叶花果》系列:
《树和它的居民们》系列:
《攀登者的世界》系列:
《攀登新伙伴》系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