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朝政府为了缓解国内货币短缺,外来银币入侵严重的形势,拟定效仿西式铸币,仿造新币。而当时的洋务派领袖,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十分重视国内的币制改革,在光绪二十三年四月(1887年4月),张之洞通过清政府驻伦敦的大使馆的牵线搭桥,与英国著名的喜顿造币厂取得联系,双方拟签署了一项造币协助合约,张之洞希望在喜顿造币厂的帮助下,在广东建立一个大规模的新式造币厂,铸造新式机制币,用以使用。同时,要求喜顿造币厂提供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以及铸造银币的相关设备的提供。

光绪二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1887年7月26日),张之洞向清政府当局递交了向喜顿造币厂购买新式造币设备用以生产本国新式银币的请求奏折。其中,张之洞明确表示了自己所铸造的新币需要达到库平七钱三分的重量,高于市面上流通的绝大多数外币的约七钱二分的重量,用“质量”抵御“外币”。清政府在同年批准了张之洞的请求,于是广东钱局正式在1887年获准成立,其所有造币机器、原模及各种设备均由英国伯明翰的喜敦造币厂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钱局经过两年的筹备,在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正式铸造“广东七三反版”银币系列,“广东七三反版”银币系列由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制模,为广东钱局自行铸造的新式中国机制银币,乃中国近代机制银币的开山之作,因生产时间极短,存世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

“广东七三反版”银币系列的币模由英国著名雕刻师艾伦·韦恩(Allan Wyon)设计雕刻,完成后由喜敦厂转交广东钱局,此事官方资料见于1888年5月19日的伦敦《Graphic》杂志。

“广东七三反版”银币系列包括库平七钱三分、库平三钱六分五厘、库平一钱四分六厘、库平七分三厘、库平三分六厘五,初次的订单中沒有后来在广东钱局生产的库平三分六厘五。这种银币因为铸有蟠龙,俗称“龙洋”。由于其中英文安排的方式与后来的标准形制相反,所以俗称“七三反版” ,此版银币币文出自当时金石书法名家吴大澄之手笔。

而设计生产七钱三分银元的本意是“与洋银一同行用”以抵制之,故比市面流通的墨西哥鹰洋重一分。但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下,因分量稍重反而被囤积私毁,形成“亏耗重”而“流通滞”。当局旋即以商民已习惯旧制,汇丰银行商请代为附造为由,减重至与外国银元一致便于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汇丰银行大楼旧址

“广东七三反版”系列银币的生产时间很短,估计因设备安装初期“机器尚未全开,工匠亦未募足,而且诸少熟手”,实际制成的数量有限,同时因含银较多,大半被回炉改制,故整体存世量不多,早已成为圈内趋之若鹜的名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采纳英国汇丰银行建议,停铸面值七钱三分的银币,改铸七钱二分。1890年正式开造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银币样币全套五枚,俗称“广东七二反版”,是第一套在中国制模铸造的机制银币,但仅铸造少量样币并未发行,每种面值均存世极罕,堪称中国近代机制银币殿堂级珍品。

“七二反版”龙面,除了“一钱四分四厘”银币外,其他面值的银币皆添加了四点花。这一改变也一直保留到了最终的“七二正版”上。之所以“一钱四分四厘”的龙面没有添加四点花,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二角面值所标的“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字数较多,而银币又较小,故而怕添加四点花反而使币面有拥挤之嫌。

“七二反版”铸后,因“洋文列于中国年号之外,体制尚有未合”引起非议而停铸,但也正是应为这样,使得铸额和传世极稀,成为藏界追捧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钱局在英国伯明翰造币厂提供的模具基础之上加以修改,银币正面点圈内仍为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四字以英文环绕。背面蟠龙居中,上下镌“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分”。由于洋文与汉字同列一面的设计与其他省份银币相反,当局亦认为不合体例,而未量产。广东钱局遂将“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分”改列正面,英文镌其背后,于1890年5月大量铸造流通。因此,“七二反版”系列是真正在中国制作原模的银币,压印的少数样币,留存至今极为罕见,在中国近代铸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价值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清重臣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