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简介:
西周晋侯鸟尊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该鸟尊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鸟尊以它的雄伟精美和独特造型而名闻天下。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大篆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
从器型的构造比例等特点来看,在形体制作上未能兼顾总体造型的匀称,以及凤鸟造型特点,从此上说,其时间当西周稍早时期。根据其出土于M114墓葬中来看,则该尊年代可确定当在西周中期偏早。
文物历史:
晋侯鸟尊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商周时期,山西南部一带是古唐国之所在。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时,古唐国参与叛乱,周公亲自前往征伐,诛灭古唐国,并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叔虞去世后,子燮父即位,终于迁离旧都,并改国号为晋。据孙庆伟的考证,晋侯鸟尊铭文中的“晋侯”就是指第一代晋侯燮父。晋侯鸟尊的器、盖上皆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清楚地表明它就是晋侯燮父的祭祀用器。燮父去世后,晋侯鸟尊作为宗庙重器随葬。
晋侯鸟尊的出土之地是晋侯墓地。村晋侯墓地位于曲沃-天马遗址中部,在北赵村南。
晋侯鸟尊在晋侯墓地的114号墓中出土,在发掘时工作人员发现该墓有盗洞,部分文物已被盗掘,由于盗贼的爆破,幸存的鸟尊出土时已支离破碎受损严重,特别是鸟尊的尾部残缺不全,之后经由北京大学的文物修复专家修复才得以重现本来面目。
晋侯鸟尊曾于1992年、1993年两次选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于2001年选入“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2002年修复完毕,晋侯鸟尊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后,收归山西博物院。修复完成后的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大鸟回望,小鸟依偎,全身布满纹饰。自山西博物院建成开放以来,鸟尊作为山西博物院院徽的原型,成为当之无愧的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
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晋侯鸟尊加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特征:
基本特征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器物的整体造型是一只伫立回眸的凤鸟,凤鸟的尾部下弯成一象首,象鼻与凤鸟双腿形成三点支撑。鸟尊整体是凤鸟直立造型,鸟首回眸微昂,尖喙上扬,高冠耸立,凤眼圆睁,眼神投向远方。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双腿硕壮,扇形齐短尾微翘,双爪紧扣地面,身饰云羽纹,一副傲视群英,卓然于世的状态。在鸟尊身上华丽的造型中,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杏眼突起,长鼻撑地,末端内卷上扬,象鼻与鸟的双爪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
造型
尊作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鸟背依形设盖,盖钮为小鸟形。双腿粗壮,爪尖略蜷。凤尾下设一象首,惜象鼻残缺,依据象首曲线分析,象鼻似该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完美组合,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
纹饰
凤鸟颈、腹、背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地,尾饰华丽的羽翎纹。为了尊重历史,修复的象鼻上并没有设计纹饰
器物研究:
时代背景
3000多年前,刚刚建立的周王朝经历了一场反周的叛乱。山西省南部地区古老的唐国也参与了反周的叛乱。叛乱很快被平息,为了加强周朝的统治,周成王把唐国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留下了“桐叶封弟”的典故。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因唐地境内有一条晋水,燮父开始称“晋侯”,并最终将唐国改名为“晋”,燮父成为第一位晋侯。
器物功用
周时人们崇尚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中常见到尊彝祭祀器,各种动物造型的尊彝器物旨在让先人在冥界也可享用各种动物肉食。尊为盛酒、醴以献祭之器的统称,或曰小共名。尊“以小为贵”,“以下为贵”,“以素为贵”。基本形制是:口较大,容量多,足座实。尊器排序为:牺尊、象尊(鸟尊包括在内)、著尊、壶尊、大尊、山尊,由小而大。晋侯鸟尊就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
铭文考证
晋侯鸟尊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两行共九字,其大篆铭曰:“晋侯作向大室寳尊彝”。铭文中“向”一字,做“享”解,意为“贡献”。大意为晋国君主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宝器。可证其为宗庙礼器,这件鸟尊的主人是唐叔虞之子晋侯燮所拥有的一件高规格祭祀礼器。鸟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图腾,是连接人与天神的神物。
形象崇拜
晋侯鸟尊的器物形象是一个凤鸟,周人对凤鸟的崇敬和喜爱还有一个凤鸣岐山的典故。相传周武王在伐纣的征途中路径岐山,此时山上有金凤鸣叫,人们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是周武王的文才武德招致而来的祥兆,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氛围之下伐纣大业最终成功,于是更加深了人们对凤鸟的图腾崇拜之情。
文物价值:
社会价值
国家文物局近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山西省有3件文物入选,分别是商龙纹兕觥、西周晋侯鸟尊、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三件文物全部藏于山西博物院。
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地的青铜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省博物院从建院之初,就将晋侯鸟尊作为博物院的标志物。
考古价值
20世纪90年代在天马—— 曲村遗址中发现了举世震惊的“晋侯墓地”,并出土了一大批铸有晋侯名号的青铜器,考古学家排列出了从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起直到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的晋文侯共九代晋侯的清晰世序,澄清了晋国始封地的问题,弥补了晋国早期编年和史实的阙疑和空白,晋侯墓地考古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鸟尊出自曲村天马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的114号墓,经考古学家考证,墓主人是晋国第一代晋侯——燮父。燮父的父亲就是山西家喻户晓的唐叔虞,叔虞被封到了位于晋南的古唐国。在周王室的爵序中,唐为伯,燮父继位为唐伯,改国号为晋,晋国爵序也提升为侯,燮父称晋侯。鸟尊盖内铭文中的“晋侯”就是燮父自称。这个“晋”字是迄今为止考古出最早的金文“晋”字,见证了燮父改唐为晋的历史。
晋侯墓地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有的青铜器上刻、铸有铭文,这些宝贵资料及墓葬形制、墓地布局等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研究者有可能对墓葬年代、墓地性质、墓位安排、墓主人与《史记·晋世家》的对应关系、器用制度、棺椁制度、车马殉葬制度等问题进行研究。
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有大量铭文,出现的晋侯名字有5个,其中8号墓有晋侯苏,《史记·晋世家》:“十八年,侯卒,子献侯籍立。”索引云:《系本》及谯周皆作“稣”。二者吻合。以此为基点,结合对其他铜器铭文的研究以及对墓葬形制、青铜器、陶器的形式观察,专家们大致推定9组墓葬是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的九代晋侯及夫人墓葬:晋侯燮父、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僖侯、献侯、穆侯、文侯。
2018年5月9日,在参加了为期10天的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特展《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后,被誉为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的晋侯鸟尊平安返回太原市,此次随晋侯鸟尊返回的还有其尾部象鼻本身残缺的残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