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板桥镇,古胶州八景之一的“少海连樯”生动描绘了当时贸易往来的繁华景象。胶州志云:胶城东南自塔埠头至淮子口水域,名少海。唐宋以来,福建、江浙商船,扶桑、高丽及南洋诸国商船皆停泊于此,尤秋冬之交,商贾云集,千帆林立,甚是壮观。这里曾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曾是中国通往高丽、日本的要港口;这里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节点,满载布匹、瓷器、土特产等货物的船队从这里出发,驶向世界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齐乘》记载:“唐武德六年,省胶西入高密,以其地为板桥镇”,密州板桥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唐代的板桥镇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北方海港中的地位尚不及登州和莱州,直到宋代才一跃成为北方对外贸易主要港口。”胶州市政协文史办副主任臧义军介绍,由于宋、辽长期对峙,东北和华北主要地区又被辽国控制。因此,北宋朝廷下令严禁商贸船只进出登州、莱州等山东半岛北部的口岸,改在板桥镇直接进出口,这也使得板桥镇的地位迅速提升,并一举超越了登、莱二港,成为宋代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宋史》记载,当时从板桥镇出口的货物主要有:杂色帛、丝织品、瓷器、药材、书籍、金、银、缗钱、铜、铁、铅、锡、纸张、玉器等;进口的货物主要有:香药、乳香、犀角、象牙、珊瑚、琥珀、琉璃、镔铁、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樠、苏木、文席、苎布、折扇、人参等。“根据考证,现如今胶州湖州路南端周边这块位置就是当年的板桥镇码头遗址!”臧义军说,板桥镇作为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将河运和海运连接起来,使得山东半岛丰富的物产通过陆路、水路集散,再由海路输出。当年建设湖州路市场时,工作人员在地下的淤泥层发现瓷器碎片层层堆叠。这些碎瓷器产地既有南方的龙泉窑、建窑、景德镇窑,也有北方的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几乎遍布全国。臧义军说,胶州本地不产瓷器,这些瓷器碎片应该是运输中打碎的,商船在这里修整、贸易,将打碎的瓷器丢弃在这里,才形成了瓷器碎片的堆叠,恰好说明了板桥镇在当时是全国瓷器的一个集散地。此外,在板桥镇遗址发掘时,考古人员还曾经发现了总重量30余吨的铁钱山,这也侧面印证板桥镇当时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规范管理板桥镇日益繁荣的海外贸易,北宋元丰五年,密州知州范锷上书朝廷请求在板桥镇设立市舶司,但未获准。宋哲宗元祐三年,范锷又以金部员外郎的身份再次上书:“若板桥市舶法行,则海外诸物积于府库者,必倍于杭、明二州。”最终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设置了板桥市舶司,来管理港航、征收税钞、鼓励贸易往来和保护外商外侨等,同年“以板桥镇为胶西县,兼临海军使,仍置市舶司”。板桥镇成为当时继广州、杭州、明州、泉州之后的第五大市舶司,也是北方唯一的市舶司。

地位的提升,使板桥镇空前繁荣起来。《宋史》里有这样的记载:“胶西当宁海之冲,百货辐辏……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全诱商人至山阳,以舟浮其货而中分之,自淮转海,达于胶西。” 除了国内和来自东亚、南亚诸蕃国的物资在这里中转和销售之外,甚至连大食国的海商也乘船辗转来到板桥镇做生意。而设置市舶司后,板桥镇也确实如范锷所推测,进出口货物的吞吐量远远大于杭州和明州这两个设市舶司的大口岸,极大的充盈了北宋当时的国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明以后,随着云溪河、胶莱河、大沽河等河流的淤积,海岸外移,板桥镇港口逐渐让位于它的外港塔埠头,近代,由于天津、烟台的开埠,青岛港的兴起,加以铁路、公路纵贯南北,昔日海陆贸易繁荣的板桥镇日渐失去作为贸易口岸的地位。

一个时代转身后,曾经的盛景已杳无踪迹,但阅历深广的板桥镇却一直见证着这里的变迁,铭记着一代代南北商船的穿梭,推动着不绝如缕的重商之风。如今,胶州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叠加期”——上合示范区核心区所在地、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濒临胶州湾的这一片土地随即成为一方经济的热土,曾经帆樯林立的板桥镇,正以迅速崛起之势重构历史上的“金胶州”。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