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握手,它串联起作者、译者、编辑与读者之间那份对文字的热爱与敬畏,也是充满愉悦的体验;评论,如同指引阅读航程的灯塔,它凝聚了学者、作家、媒体人、书评人以及书店人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诠释。

“悦评”栏目,愿汇聚各方智慧,呈现从不同视角撰写的书评佳作,传递创作者的深邃思想,丰盈阅读者的多样选择。

凡是世纪集团新书的书评,皆可投稿至shijihaoshu@163.com,诚邀您分享对好书的独到见解与感悟。

文丨祝羽捷

( 作家、策展人)

自摄影技术发明以来,围绕摄影的论述和反思从未停止过。从沃尔特·本雅明到罗兰·巴特,从约翰·伯格到苏珊·桑塔格,这些思想家和评论家不断探讨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深层意义。他们的思考和论述涵盖了摄影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艺术形式在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试图揭示了摄影在捕捉和再现现实中的独特地位,也探讨了其在表达主观意图和情感时的复杂性。在国内,我曾读过顾铮和阮义忠老师们撰写的关于中国摄影史的著作。摄影技术作为一种舶来品,曾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迅速融入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及上海与摄影的关系,我们会联想到那些很有腔调的照相馆,那里记录了岁月的变迁与人物的风采。上海的大户人家,海派文化的精髓,乃至那蒸蒸日上的电影工业和璀璨的明星演员,都在摄影镜头的捕捉下,定格为一帧帧生动的影像。摄影不仅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更成为了她独特文化气质的重要载体。马良是居住在上海松江的艺术家,提到他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摄影创作,尤其是那个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移动照相馆”项目——团队开着卡车,载着道具,远涉万里,为各地人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良

他的艺术是行动的、互动的,艺术在他手中带上了浓厚的人情味,而这恰恰是当代艺术中常被刻意回避的。马良身上既有浓厚的上海文艺气质,毕竟出身于文艺世家,却又透着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异域风情。细腻与粗旷怎么可以在他身上融合得如此巧妙?一直是个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良喜欢捡破烂,这一点去过他工作室的人都一清二楚。不过,他可不是在效仿意大利的“贫穷艺术”或日本的“物派”艺术。他的工作室更像是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宝库,琳琅满目、妙趣横生,充满了许多儿时的记忆和父母一代的珍贵物件,这些如今已难觅踪影。每次看到这些熟悉而亲切的物品,仿佛填补了我们心中某种缺失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更新得太快,难免让人感到化不开的乡愁。而马良的工作室,恰如一方温暖的避风港,保留着那些逐渐消逝的美好记忆。他的另一大爱好就是收集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就像时光的碎片,被他小心翼翼地拾起、保存,仿佛在与过去对话。他不仅是在收集图像,更是在珍藏那些早已远去的岁月与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波德莱尔曾洞察到,摄影的价值在于它如同记忆的守护者,能够抢救那些“被时间吞噬的废墟、书籍、印刷品和手稿,还有那些尽管外形已被侵蚀,但仍需保存在记忆档案中的珍贵文物”。马良对摄影与人、与记忆之间的深层联系有着敏锐的理解。他将这一过程比作“失焦”,认为我们在人生中彼此的注视,恰如一个缓慢变焦的长镜头。最初的特写,犹如我们第一次抱起新生的孩子,或作为孩子依偎在父母怀中,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得触手可及,彼此的心跳都能感受到。随着时间推移,镜头拉远至中景,父母看到孩子逐渐独立,孩子也逐渐意识到,父母不过是平凡的人。当镜头进一步拉远至长镜头和全景时,焦点渐渐模糊,背景中的人事变迁、岁月轮转,皆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最终,镜头退至超广角,我们彼此在广袤的世界中成为一个小点,只能依靠感觉来感知对方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到他的前言,我就不争气地哭了。与马良相识已十余年,我在成长,他也经历了更多沧桑,年逾不惑。生的历练改变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比起过去旋风式的搞文艺,我们更加感悟其中的深意。文字,对于马良来说,是摄影之外的另一种信仰,他笔质细腻,和他外表形成“反差萌”。这本书,是他在私人生活中剧痛时刻的感悟之作,凝聚了深切的痛苦与挣扎。

相关荐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焦记:关于照相馆和纸上人

马良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由于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众多因素,从摄影术传入中国(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影像资料都出自照相馆,这些照片不仅记录着中国近代史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也承载着中国摄影艺术发展重要的脉络。对照相馆文化的探究和研习,本身就是对摄影史的再梳理,也是对历史文化和生命哲学的探究。作者马良是个照相馆老照片的收藏者和研习者,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收藏了大量和上海的照相馆有关的历史照片,并对其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学习,曾经在中华艺术宫,上海馆、上海市群众文化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成都当代影像馆、上海照相机博物馆等地作过十数场名为《照相馆的故事》的专题文化讲座。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照相馆历史文化的梳理,一反常规地使用了如同故事叙述者的跳跃思维,将枯燥的历史文本整理出了视角独特的描述线索,成为图文并茂的生动读本。其中摘录的老照片尤其如此,照相馆中的人物肖像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风格样貌,为我们记录了不同时代人们审美的发展与演变,使我们能够窥视不同时代人们所特有的欲望和梦想。

丨作者简介丨

马良,摄影师,深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中国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为上海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他通过对中国精神风貌的细致观察,使用摄影、绘画、木偶戏剧、录像、装置等众多媒介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作品入选吕澎编写的《中国当代艺术史》,顾铮编写的《中国当代摄影史》。2003年今在举办过50余场个展,作为有代表性的中国影像艺术家参与了百余场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群展。曾出版两本杂文集,成为当年现象级的文艺类读物,多年来拥有大量的读者。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