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巴勒斯坦、黎巴嫩、以色列都是西亚国家。
不同的是,巴勒斯坦、伊朗、黎巴嫩都是阿拉伯国家,意思是主要是阿拉伯民族,说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
而以色列是犹太人,主要信仰基督教。
巴以冲突虽然是宗教、种族、历史遗留和大国支持等问题,这么多年也没有消停过。
加沙这个巴勒斯坦最大的城市,多年来深受其害。
近日,加沙被轰炸,百姓流离失所,一位六七岁的小女孩背着受伤的妹妹步行一个小时,一个小男孩坐在一片废墟中绝望大哭,有人还将他与1937年中国上海坐在一片废墟中的小男孩的照片拼在一起,小孩子吃草根、鸟食来充饥,让人无比心痛!
好在,中国在经历了那场刻骨铭心的抵抗侵略的战争后,开始奋发图强,直至今日走上了大国之路。
但是这背后,是血流成河,尸堆如山的悲壮,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多少人牺牲了小家为大家。
今天我们主要讲这个人,如果没有他,我们可能也会面临今日之加沙的处境。
他曾经沦为一名乞丐,用咸菜罐拯救中国核工业。
他本应该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比杨振宁和李政道还早21年,却因评委的失误,错失了该奖。
他的名字叫赵忠尧。
01
赵忠尧于1902年出生在山青水秀的浙江诸暨,一个没落的大家庭里。
他的父亲赵继和,原本是一名私塾先生,也懂一些医术,后来以行医为生。
家里的经济条件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父亲对赵忠尧管教很严,尤其在学习方面,尽管家庭条件一般,但父亲仍然将他送进先进的学堂,让他学习最先进的知识。赵忠尧从小就对物理化学充满了兴趣。
18岁那年,赵忠尧就考到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读书。
图|中间为赵忠尧
后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要扩建为东南大学,赵忠尧只好提前修完了在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分。
临近毕业这一年,对于赵忠尧来说是福祸相依的一年,父亲突然去世,家里连丧葬费都成了问题,族人凑了钱安葬了父亲。
参加完父亲的葬礼后,赵忠尧匆匆回到了东南大学物理系,因为即将毕业,他不想因为学费的问题,拿不到毕业证。
他听说物理系缺少助教,他就申请担任恩师叶企孙的助教。
鉴于赵忠尧平时的表现,学校同意了他的申请,派他担任物理学教授叶企孙的助教。
就这样,赵忠尧一边做助教挣钱,一边修完了剩余的课业,取得了东南大学的毕业证。
后来,叶企孙受邀去清华教书,赵忠尧作为助教与另一位同学陪同前往。
赵忠尧的理想并非只做一名助教。在清华的第一年,赵忠尧仍然在做叶企孙的助教,但是到了第二年,他通过个人的学习与努力,已经能够担任教员一职,他开始给学生教实验课。
1925年的中国,才是民国十四年,尽管清华仍然是国内的最高学府,但是与西方的差距肉眼可见。
随着“求救国,求前途”的打拼思潮兴起,中国曾一度出现了一阵留学热。
赵忠尧也渴望留学,去西方学习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他那时候就坚信“科技强国”。
在清华任教的老师,每六年都有一次公费出国进修的机会,他错过了上一次的出国进修机会,又不想再等六年,毕竟人生有多少个六年可以等待,他决定自费留学。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自费留学的学费不仅高昂,还要担负高昂的生活费用。
图|赵忠尧
为了能够自费留学,赵忠尧省吃俭用攒钱,在师友那里凑钱,最关键的是他曾经的恩师叶企孙帮他申请到了清华大学国外生活半费,每月40美元的补助金,解决了他大半的费用问题。
出国前,又受到七十多岁老母亲的阻拦,老母亲怕他出国回家遥遥无期,便催他立即完婚。
无奈,为了完成母亲的愿望,赵忠尧在出国前就与郑毓英结了婚,婚后他将妻子送到诸暨老家,陪伴母亲。
安顿好的母亲和妻子,解决了费用问题,他这才安心出国进修。
02
赵忠尧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部,师从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的密立根教授。
赵忠尧深知争取到出国留学的机会不易,便在学校苦读勤学。学习期间,他发现了正电子,并写出了相关的论文论证正电子的特性。
看完赵忠尧的论文,当时瑞典皇家学会经过多次研讨,考虑授予赵忠尧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瑞典皇家科学院却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观测到正电子径迹的卡尔·大卫·安德森。
1936年,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安德森手持诺奖证书,却羞愧地当众表示:这个奖应该属于中国的赵忠尧。
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安德森也对于自己上述的言辞做了说明,赵忠尧与安德森是同门师兄,当年赵忠尧发现正电子狂呼时,安德森就在赵忠尧隔壁的实验室,而他之后做正电子相关内容的实验,正是受赵忠尧的启发,并且他在实验中还多次得到赵忠尧技术上的指导。
但是奖已经发了,已经没有更改的可能。
由于该奖项委员会出了差错,让赵忠尧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失之交臂。
就连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前主任爱克斯朋也表示:赵忠尧才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要不是这次失误,赵忠尧应该是最早拿到该奖项的中国人,比杨振宁和李政道至少早21年。
当大家每每遗憾此事时,赵忠尧却淡然一笑:我是去美国学习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其他都不重要。
之后,赵忠尧又到剑桥大学学习物理学知识,他师从物理学家卢瑟福,他对物理的兴趣和执念,受到卢瑟福教授的赏识。
1932年,30岁的赵忠尧决定回国,卢瑟福特地赠送给他50毫克的镭。
镭在当时是全世界核物理学界都视若珍宝的物质,赵忠尧克服万难将这50毫克镭带回了国。
回国后的赵忠尧仍然保存着那50毫克镭,并将它视若生命。他一边在清华大学教书,一边进行物理实验。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偌大的清华园也容不下一张书桌,清华大学开始撤离平津,前往长沙临时设校。
赵忠尧本来要同梁思成、林徽因等教授一同离开北平,前往长沙。但是赵忠尧担心这50毫克镭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就决定单独撤离,他当时想的是,一旦镭被日寇发现,他就引爆镭,与日寇同归于尽。
因为镭是放射性极强的物质,是用铅罐密封的,赵忠尧为了防止日寇的盘查,就将铅罐塞进了一个破咸菜坛子里,上面还摆上腌的咸菜。他右手抱着咸菜坛子,左手拄着一根拐杖,混迹在难民中,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才到达长沙的清华园临时校址。
曾经风度儒雅的教授,此时却是一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邋遢模样,被保安和学生误认为是乞丐。
幸好梅贻琦校长认出了他,两人相拥而泣。
赵忠尧将这50毫克镭从大洋彼岸运到了位于北平的清华园,又从清华园运到了长沙,历经8年抗战,3年解放战争,一直完好的保存到新中国成立。
03
虽然我国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日本天皇宣告投降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是“屈原”,日本的战败让我国意识到核物理的重要性。
多年前赵忠尧提出的建立核物理实验室的想法,终于得到了重视。中央研究院也开始推进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此时,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的赵忠尧提出成立核物理实验室,也很快得到了批准。
尽管如此,核物理研究仍然受人员、技术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不是三两下就能投入实验的。
后来,赵忠尧有一次到美国参观学习的机会,他再次与当年留学时的朋友和尊长相见,他在那里发现了国内物理缺少的一切理论、设备等。
他想搞到研究核物理用到的静电加速器,这是当时世界领先的核物理实验设备,但是无法向西方国家直接购买,因为这是一项垄断技术设备。
赵忠尧只好以技术输出和换工的方式,与几个物理实验室签订协议,来换取一些技术资料。
在详细学习加速器原理后,他晚上偷偷将学到的技术设计凭记忆画出来。
当他正愁如何搞到加速器的零部件时,他实验室的主任突然找到他,要将一批临近报废的设备处理给他,并帮他解决了海关上的问题。
赵忠尧将机器拆开,分装到三十多个大铁箱子里,和一批普通的教学设备混在一起,以学术交流互赠品的名义,经历了各种盘查,折腾了四个月,才艰难运输回国。
回国后已近过年,领导让赵忠尧休息过完年,可赵忠尧却只休息了三天,就坐到了办公室,几天后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静电加速器研究小组。
他用自己所学,将那些带回国的废旧零部件组装成了静电加速器,并投入核实验。
1959年,他参与设计我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工程顺利竣工,那他曾经扮乞丐保存下来的50毫克镭也派上了用场,被投入设备。
而这台加速器为我国成功研制核武器起到了关键作用。
赵忠尧的学生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钱伟长、朱光亚等都成了中国核物理界的元勋,所以他被称为中国核物理界的鼻祖。
他从怀抱50毫克镭的乞丐,熬成了中国核试验的领头羊。
可以说,没有赵忠尧,就没有中国的静电加速器,就没有中国的核武器。
中国核武器的出现,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也为中国争了一口气,更为中国筑起了安全之盾,使我国成为列强不敢觊觎之地。
如果没有他,没有英明的领导人,没有许许多多奔赴在科研战场的核物理研究人员,我们也许要面临今日加沙之处境。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科技兴国,军事强国。
向赵忠尧致敬!也向赵忠尧一样的科学家致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