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位于今肥城路与中山路路口东南侧,是一幢漂亮别致的商业建筑。
在中山路与肥城路路口东南角曾经伫立着一座百年老建筑, 这幢两层的楼房平面呈“L” 型,建筑向南侧和东侧延伸的立面,均为清水墙面,并不复杂的装饰采用了当时比较流行复古风格,建筑南侧与阿诺德· 鲍曼建造的百货店和旅馆相连。
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面向街角的主入口上方的装饰性塔冠。主入口的凹进和塔冠下方立面的突出,使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层次感,相比较一街之隔的海恩大楼,只有两层的楼房显然要低矮许多。虽然建筑的整体结构多少有些牵强,塔楼和建筑本身的比例也有些失调,但却不失为昔年一处令人记忆深刻的街道景观。
这幢曾有一个别致塔楼的德式建筑,为当时在青岛经商的马丁·克罗赫(Martin Krogh)所有。 来自Sonderburg的克罗赫和妻子Anna在19世纪末就来到青岛,并开办了一家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公司,其中文行名为“福利洋行”。
作为一个精明的进出口商,克罗赫显然感受到了德国对这块租借地所寄予的期望以及青岛自身的发展前景。因此,他在被规划为欧洲人居住的街区购买了一块尚未开发的土地用于建造房屋。据当时地籍图显示,早在1902年,肥城路与中山路路口东南侧的地块,已为克罗赫所有,房子此时也已建成。故这幢曾被误认为夏日旅馆的建筑应为福利洋行。建于1902年之前,而非1912年。
福利洋行与海恩大楼组成了昔日中山路上最为美丽的城市风景。
由于建筑独有的风格特点,在上世纪初,福利洋行和它的塔楼每每成为许多明信片出版商拍摄的主题。而一街之隔是建于1901-1902年的海恩大楼,也以其特立独行的造型而引人注目。福利洋行与海恩大楼组成了昔日中山路上最为美丽的城市风景。
1914年夏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日本宣布参战,并决定占领德国控制下的青岛,克罗赫也成为战俘被羁往日本。1919年,克罗格赫放弃了乘船回国的机会,自费重返青岛,并直至1941年去世。克罗赫的后代至今仍生活在德国,虽然对于这座城市并没有更多的直观记忆,但在他们手中至今保存的许多克罗赫在青岛生活的图片和旧物,成为追忆父辈在青岛生活和创业的最好佐证。
福利洋行在被日本军方攫取后拍卖,后被租售于多家商号和住户。根据发行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明信片所示,至少在1920年代初,这里就已被Wine Merchants store、ペニス商会等商号取代。据1936年日本书商出版的摄影集《山东写真大观》显示,在1930年代,曾属于克罗赫的这幢楼房还被叫做“U.S Bar”的酒吧使用。1946年,福利洋行旧址由青岛信托局所接管,并陆续出租给伦康大药房、万国理发店、宝罗洋行、小洞天西菜馆等商家。
1956年,这里成为公私合营的青岛正大百货店。1966年更名为青岛工农兵百货商店。1984年改称青岛中华百货商店。
德国时期的福利洋行,其南邻是凌基药行(Otto Linke)和宝满洋行(Arnold Baumann)
福利洋行所在中山路修建于德国租借初期,根据《胶澳发展备忘录》的记载,最早分为南北两段,位于欧洲人居住区的南段修筑于1898-1899年,殖民者采用了威廉二世的父亲,百日德皇-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名字来命名此路。而位于华人聚居区修筑于1901年的北段,则被命名为山东街。但居住于此的中国居民一般俗称其为“大马路”。日本占领青岛后,路的南段被改名,北段则仍叫山东町。1922 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这两条名称不同的道路被合并统称山东路。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青岛接收专员公署于是年5月22日签署命令将山东路改为中山路。
从肥城路西段看拆除前的福利洋行旧址和1999年拆除的海恩大楼。
拆除前的福利洋行旧址
如今的中山路与肥城路路口东南角
2004年2月18日,这幢历经百年的老建筑连同地块中所有一切在中山路新一轮的改造中被摧毁——这一优雅的城市景观已无法再现……
这是一个历史研究者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或许,我们今天对这些早期历史建筑尚存疑点的考证和那些如今只能停留在纸片的美丽风景,所能带来的也不仅仅只是对一段往昔岁月的简单回味……
本文作者:青岛文史学者王栋,发表于2016年4月23日。
福利洋行与海恩大楼旧影
2007年,这里被一排新建筑替代。
如今,新老旧影对比。
福利洋行旧址拆除后,原地重建了一组新建筑。老城更新,城市发展,我们也应当记住它们曾经的模样,记得它们曾经繁华亦或落寞的过往。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