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马鑫洋10月28日报道:
近年来,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随着电商、外卖、社交、工作等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在享受互联网经济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公民信息泄露的问题。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易与诈骗、敲诈勒索等各类型犯罪交织在一起,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10月28日,杨浦区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0年以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案件办理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
被告人吴某是某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员工,今年2月,被告人吴某通过翻墙软件违规访问境外Telegram平台,并在该软件“ling某”群的“资源共享”内下载含有公民个人信息的文件,储存在其持有的移动硬盘中,同时将上述下载渠道提供给他人。经鉴定,被告人吴某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共计1亿余条。
近日,上海市杨浦区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吴某依法提起公诉。杨浦区人民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吴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
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杨浦区检察院共受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审查逮捕案件19件20人,起诉案件34件44人。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案件总体数量下降但出现新犯罪方法。随着对侵犯个人信息类犯罪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对个人信息数据安全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杨浦区此类案件的总体数量近年来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是犯罪方法更加新颖,犯罪分子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买卖、交换、利用职务便利获取、非法下载、拷贝窃取等多种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再利用门户网站、社区论坛、聊天APP、网络邮箱等途径买卖公民个人信息。
案件涉及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大部分案件涉及公民信息的数量超过1万条,案件中侵犯的公民个人信息除了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微信号、QQ号、住址等常见的信息外,还包括职务信息、车辆信息、理财信息等,甚至有些是特定身份群体的信息,如医生的住址、联系方式、工作岗位等信息。
非法牟利速度快渠道广数量大。不法分子获得公民个人信息后,向多人重复提供或售卖,谋取丰厚的利益。购买者多从事中介、推销、保险、理财等行业,甚至有的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不法活动。这些人员利用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拓宽业务渠道和客源,再谋取更多的利益。
通报对犯罪原因展开分析,一是犯罪手段隐蔽难以侦查。二是企业行业监管存在漏洞。三是涉案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杨浦区检察院建议全方位打击犯罪链条,全流程监管重点行业,全覆盖进行法治宣传,持续深入加大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司法保护力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