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坐具,其演变历程实则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
从最初的席地而坐到后来的垂足而坐,椅子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坐姿,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升华。今天红酸枝家具品牌国祥红木从坐具的变迁,透视中华文明的演进。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隔潮防寒,将兽皮、树叶等物铺在地上,形成了最早的坐具——筵与席。
筵用竹子编制,席则用蒲草等植物制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坐具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筵席逐渐演化为一种礼仪的象征,人们在筵席上用餐、议事,形成了独特的“酒席”文化。
随后,床与榻的出现为古代中国的坐具增添了新的元素。床在古时不仅用于睡眠,还是一种重要的坐具。它三面围有屏风,集坐卧、读书、进食于一体,与北方的土炕功能相似。
而榻则体积较小,便于移动,从汉朝开始流行。榻既可用于睡眠,也可作坐具,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真正标志着坐具革命的是胡床的传入。汉代以前,人们普遍席地而坐。
胡床,一种类似现代马扎的坐具,由八根木棍与棕绳构成,便于折叠携带。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坐具的束缚,使人们开始尝试高足坐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坐具逐渐朝高足发展。晋代书籍中首次出现“凳子”一词,标志着高足坐具的正式登场。
唐代敦煌壁画中已出现多种形状的凳子,如方形凳、长条凳、圆形凳等。到了宋代,椅子的种类更加繁多,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
其中,太师椅以其庄重厚重的造型成为当时贵族阶层的象征。相传太师椅源于秦桧,其椅圈上加有荷叶托首的设计更是成为了太师椅的独特标志。
从筵席到椅子,坐具的演变不仅承载了人们的日常起居,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礼仪与文化的变迁。随着椅子的普及,传统的坐礼逐渐淡化,人们开始追求更加舒适、便捷的坐姿。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更体现了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