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艺术品鉴定领域,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骗局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的农民朱云,带着家族珍藏多年的乾隆真迹《嵩阳汉柏图》来到鉴宝节目,意图验证这件传世之宝的价值,却在一位专家刘岩的“低估”后,将画作以17万元的价格贱卖。

未曾想,这幅画一年后在拍卖场以8736万元的高价成交。

事件一出,舆论哗然,这桩骗局究竟如何设计?刘岩为何如此大胆?

专家鉴宝,乾隆真迹贱卖

朱云在家乡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收看了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鉴宝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上,几位专家对一件件古董宝物进行专业鉴定,动辄开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惊人估价。

这些数字闪烁在屏幕上,让朱云的心跳不禁加速。

他想到了自家祖传的《嵩阳汉柏图》——一幅据说出自乾隆皇帝之手的古画。

多年来,这幅画一直被他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家中,作为家族中最为珍贵的宝物。

对于这幅画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具有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他心中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着疑惑和一丝期待,朱云决定带上《嵩阳汉柏图》前往《华豫之门》现场,希望借助专业鉴定,彻底揭开画作的真实身份和价值。

当天,节目现场人头攒动,灯光璀璨,每个持宝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专家的点评。

若这画真如传说那样是乾隆皇帝的真迹,也许自己真的会成为下一个“幸运儿”,用这幅宝物换取梦寐以求的财富。

轮到朱云登台,他带着几分紧张,将画轴小心地铺展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画上的乾隆题字和古老的绘画痕迹,现场的观众发出一阵低声惊叹。朱云站在一旁,心情既激动又忐忑。

就在此时,节目中的资深鉴定专家刘岩走上前来。此刻,他的神情逐渐变得严肃,眉头微微紧锁,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朱云屏住呼吸,内心涌起一股期盼:难道刘岩也发现了画作的不凡之处?或许这真的是传说中的乾隆御笔?

刘岩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这幅画确实有些年代,但……并不是真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稍顿了一下,转头对朱云继续说道:“虽然是仿品,但仿制得极为精良,仍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刘岩的话犹如一盆冷水,瞬间将朱云的希望浇灭。

朱云怔怔地站在原地,仿佛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打击——他心中视若珍宝的传世之作,竟然只是后人仿制的赝品?

刘岩似乎看出了他的难以接受,于是继续安慰道:“虽然不是乾隆真迹,但也有一些价值。如果您愿意转让,我可以帮忙联系一位感兴趣的买家,或许还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朱云听到此言,心中失落的情绪稍稍缓和了一些。既然不是皇帝御笔,那么卖掉这幅仿品也不算太可惜,至少能得些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在刘岩的建议下,决定接受对方提出的转让方案。

几天后,刘岩果然兑现承诺,带来了一位买家。双方经过短暂的交谈,最终以17万元的价格达成交易。

一夜之间,宝藏天价拍出

时间转眼过去了一年,朱云的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卖出《嵩阳汉柏图》后,这幅传家宝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被他慢慢淡忘了。

某天清晨,朱云正倚靠在老旧的木椅上悠闲地看电视,电视新闻突然插播了一条艺术品拍卖的报道:一幅据称由乾隆亲笔绘制的《嵩阳汉柏图》,在北京保利拍卖行以8736万元的天价成交。

新闻画面上展示的画卷苍劲的松柏和雄伟的嵩山图景,那熟悉的墨色和细腻的笔触让朱云猛地怔住,目光几乎凝固在屏幕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屏幕中的画卷一展再展,细节清晰可见,仿佛在直视着朱云的内心,那片印有乾隆皇帝御笔的题字更是清楚地映入眼帘。

他的脑海顿时被巨大的疑问和震惊填满——那不正是他一年前出售的那幅画吗?

他的家传宝物,那个被刘岩判断为“仿品”的《嵩阳汉柏图》,竟然成了被专家认定为乾隆真迹的拍卖焦点,甚至拍出超过八千万的惊人天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时间,朱云整个人如同失去了意识,手中的茶杯差点滑落。

他呆坐在椅子上,无法回神。新闻报道字字清晰地揭示着一个惊天的事实:那幅“仿品”竟然在专家们的鉴定中脱胎换骨,成了无价之宝!

朱云的脑中瞬间浮现出刘岩当时的话语和神情:他似乎十分肯定地认为那不过是件精仿之作,还劝自己尽早出手,莫要浪费时机。可现在看来,这一切莫非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云不敢相信自己居然会轻易相信一位所谓的专家,把传家宝交出换来的竟是区区17万元的微薄金额。

要知道,8736万元足以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完全不同的生活。

但是眼前的事实无可争辩,朱云感到自己不仅是失去了财富,更是被深深地欺骗了。

朱云追讨,真相成谜

朱云在巨大的愤怒和懊悔中度过了数个不眠之夜,内心充满了对刘岩的疑惑和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几天的挣扎,他下定决心,不论如何都要为自己讨回公道。怀着忐忑的心情,朱云找到了一位律师,将事件的前因后果详细叙述了一遍。

并递上他仅有的证据——银行转账记录和几张转让画作时拍下的照片。

律师听罢,神情变得严肃,略带疑虑地提醒朱云:

“朱先生,艺术品鉴定本来就存在主观判断,再加上你们之间没有签署任何协议,想要证明对方欺诈确实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云听完,不甘地握紧了拳头,但他并不愿轻易放弃。

他在律师的帮助下,准备了相关材料,并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控告刘岩隐瞒画作真实价值、恶意低估、故意欺诈。

但是在法院庭审过程中,朱云才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困难超出了预想。

由于交易当时没有书面合同,一切的沟通都是口头协商,导致证据极度匮乏。而刘岩在面对法官的询问时,则显得冷静自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庭审现场,刘岩表情镇定,言辞恳切地向法官陈述:“当时我出于专业判断,认为画作并非真品。即使最终被拍出高价,也只能说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完全属于后续的市场行情波动,与我个人无关。”

刘岩一副无辜的样子,将整件事描述成自己诚实无误的判断。法官仔细听完双方的陈述,最终做出裁决:因证据不足,朱云的指控无法成立,案件宣告驳回。

对于这个结果,朱云几乎崩溃。他无法接受自己辛苦追讨的结果竟是徒劳无功。

原以为法院会主持公道,结果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诉求在没有证据的困境中被驳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人开始质疑刘岩的行为,怀疑他是否利用自己“专家”的身份刻意误导,低价收购再高价倒卖,来谋取暴利。

因为没有确凿证据,舆论也只能停留在猜测的层面。

真假刘岩,行业的潜规则

朱云的经历在媒体的曝光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不少观众在震惊之余,也开始对鉴宝节目背后的黑暗面产生了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多久,一条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浮出水面:在文物鉴定领域,竟然存在着两个同名同姓的“刘岩”。

这两位刘岩不仅名字相同,甚至履历都极为相似,均被冠以“专家”之名,活跃在不同的鉴定场合。

这一“真假刘岩”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引发轰动,网友们纷纷质疑,究竟谁是真正的专家,谁又是滥竽充数的“李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许多鉴宝节目并没有严格的鉴定资质要求,所谓的“专家”仅凭一纸名片、几场电视亮相,便可以快速积攒起权威光环。

有的“专家”甚至根本不具备专业背景,却在节目中侃侃而谈,夸下海口。

这一现象不仅让观众误以为这些“专家”都是德高望重的学者,更让不少持宝人对他们的言辞深信不疑,视其为文物交易的权威参考。

正是在这样的信任之下,像朱云这样的收藏人,往往成为“专家”眼中最易受骗的目标。

围绕着真假刘岩的争议越发激烈,媒体进一步曝光了一些文物界的“潜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某些鉴定活动中,假专家们的主要目的是以权威身份诱导卖家低价出手,再通过中间人将文物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高价倒卖给藏家或拍卖行。

这个行当被称为“鉴假牟利”——即利用不对称的信息误导藏品拥有者,在明知文物价值不菲的情况下谎称其为赝品、仿品,以低价收购再高价出手,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随着真相逐步揭露,越来越多的圈内人士揭发出类似的案例,一些曾在鉴宝节目上活跃的“专家”被指控利用人们的信任牟利,靠着“低买高卖”的手段大赚不义之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传开后,网友和媒体对这些鉴宝节目和所谓的“权威专家”展开了铺天盖地的质疑。

愤怒的藏家们甚至组成了联盟,要求行业内对鉴定师资格进行严格监管,以杜绝这些伪专家利用“信息差”牟利的现象。

这种表面的整改是否真的能够杜绝骗局,还是只是一场平息愤怒的公关秀,至今仍是个未知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云的悲剧似乎让更多人看清了文物市场的风险,但真假刘岩事件背后的迷雾,仍让这片市场笼罩在一片灰暗之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