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商业银行数字化有效性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组长:高峰 何宝宏;课题组副组长:王鹏虎 杨玲玲;课题组成员:赵成刚 庞瑞江 黄蔚 孙欢 朱江 左民玮」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16期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做好“五篇大文章”特别是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数字化转型是关键举措。在转型过程中,建立一套科学的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量化转型进程和成效,还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战略决策依据,确保数字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平衡,推动商业银行在数字金融领域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外部监管和内在需求双轮驱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
一方面,外部监管持续强调对数字化转型评价的要求。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提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更深化”等发展目标,并要求“做好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将评估情况纳入机构内部考核评价体系”。2022年,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数字化转型管理评估和考核体系”,并提出“将数字化转型情况纳入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监管评级评分”。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持续加强监管引领,多措并举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持续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工作并纳入到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评价能够满足商业银行两个关键的内在需求。一是实现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的需求。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战略目标不清晰、组织架构不适应、资源配置不当等难题,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框架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明确和细化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从战略规划制定到执行、评估、优化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促进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提升。二是各利益相关实体达成数字化转型共识的需求。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高管层、客户、股东等各利益相关方对转型成效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期望通过客观、全面的评价,了解资源投入的有效性和转型的实际进展。商业银行内部的IT、财务、内审及业务部门亦需统一认识、达成共识,聚焦转型过程中的卡点、堵点,进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支持数字化转型决策。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的趋势与实施难点
在内外部因素驱动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工作整体取得明显进展,目前主要呈现如下三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评价组织架构的多元化。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商业银行在评价工作的组织架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已由单一部门主导转变为多个关键部门协同主导,形成了数字化转型办公室等战略部门统筹推进、技术与数据管理部门深度参与、内部审计部门发挥内部监督职能的新机制。
第二个趋势,评价对象的深化与细化。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正经历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深化与细化过程。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将重点放在对全行数字化转型的宏观评估上,以把握整体进展和效果;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对关键业务板块和分支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进展进行评估;还有一些商业银行着手对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中的重点项目执行情况开展专项评价,以确保评价工作的精准性。
第三个趋势,评价体系的多维度和定量化。现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综合考量了管理、技术、数据和业务等不同维度,以全面评估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根据其所关注的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设置具体的定性或定量评价指标,个别银行正在进一步探索指数化的评价方法。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评价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存在以下三个核心难点。
第一个难点,缺乏对转型成效的评价。数字化转型评价的内容构建上存在偏向,多数评价体系过度集中于对数字化能力的评估,而对转型成效的评价则相对欠缺。即便部分商业银行已着手探索成效评价,也普遍面临指标选择和赋分缺少行业参考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导致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数字化转型的实际价值。
第二个难点,横向对比和深度分析能力不足。商业银行需要立足于行业视角,对自身与同业机构数字化转型现状进行横向对比评价,但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可信数据源,或者可获取数据资源不足以支撑评估需求。此外,尚缺少业务板块、部门级的科学评估分析方法,无法实现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从宏观到中观乃至微观层面的“穿透”。
第三个难点,建设性引导缺失。目前,评价工作多聚焦于“以评促改”,即依据评价结果提出管理优化和资源配置改进的建议。评价体系尚未能成为战略规划工具,从而主动引导和优化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方向和策略。例如,在“以评促建”方面前瞻性布局不足,未能通过度量指标的设计,更加体系化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数据治理工作的提升。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解决方案:构建三层次对标评价体系
针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推进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难点,结合广泛调研与项目实践,建议商业银行构建三层次、多维度数字化转型对标评价体系,既有助于满足监管要求、明晰同业位置,也能够指导行内数字化转型战略一以贯之、有效推进。
建立评价内容的“三层对标”
第一层对标为监管对标。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监管对标的核心在于确保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及实践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保持一致。通过监管对标,能够识别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合规性差距,并明确优化方向。
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见图1),其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发展规划》、原银保监会发布的《指导意见》,构建了包含六大维度和26项二级指标的数字化转型监管对标评价体系。在对监管要求的关键点进行逐一识别和评估后发现,该银行在“经营管理数字化”等三个维度上的监管要求覆盖度超过94%,显示出较高的符合性。然而,在“战略规划与组织流程建设”这一维度,该银行在9个关键点中尚存在2个未覆盖点和3个需优化点。通过对监管要求的深入对标分析,该银行清晰辨识出在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关键领域与监管要求的差距,进而能够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确保其数字化转型之路与监管要求方向一致。
第二层对标为同业对标。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同业对标旨在对自身整体数字化转型能力与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并与同业均值或领先同业进行横向对比,明晰在同业中的相对位置以及相对优势与不足,借鉴同业银行先进实践经验,为自身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转型效能提供决策支持。
在图2的案例中,C银行选取了4家重点对标的同业银行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内容为对数字化转型能力和数字化转型成效的衡量,涉及战略与组织保障、资源保障、经营管理数字化、数据能力、科技能力和风险防范六大维度,并进一步细化为15项二级指标和54项三级指标。可以看出,C银行在“战略与组织保障”“经营管理数字化”等四个维度上表现较好,但在“资源保障”“数据能力”维度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以“数据能力”维度为例,其尚未建立企业级数据管理部门,尚未制定数据资产管理办法、数据分析与应用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通过与同业的横向对标,C银行明确了在数据治理体系、数据管理与应用能力等具体领域与同业领先实践的差距,并形成了进一步改进的举措。
第三层对标为板块部门级对标。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板块部门级对标评价范围覆盖零售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以及其他中后台五大板块,并向下穿透至板块内的各部门。通过分析各板块、部门数字化转型工作执行情况及成效,确保从执行层面与全行数字化转型战略保持一致,及时纠偏补弱,协同推进企业级数字化转型工作全面落地。
在图3的示例中,商业银行的板块部门级对标评价内容包括规划执行、资源保障、人才培养、技术应用、数据应用五大维度(参评板块),并进一步细化为13项二级评价指标。在5个参评板块中,A、B板块的数字化能力表现较为突出,而D和E板块则存在一定差距。以E板块为例,其在“资源保障”方面,板块的科技预算投入不足,远低于全行平均水平,限制了其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同时,在“技术应用”方面,板块内若干数字化系统平台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员工体验不佳,且对提升服务和运营管理效率的贡献有限。
再来看图3中E板块的部门级对标评价,各部门的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被划分为“领航级”“远航级”“启航级”三个类别。其中,m部门被归类为“启航级”,尤其在资源保障和技术应用两大关键领域表现不佳,这成为制约整个板块数字化水平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银行对E板块的“启航级”部门予以重点关注,并增加了相应资源投入。通过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板块到部门的穿透式分析,银行能够精确识别各级主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能力差异和实际效果,为管理层在科技预算的精准投放、数字化系统平台的优化升级等相关决策上提供详实的依据和明确的指导,还能促进落后部门加速其数字化转型步伐,从而推动该行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深化。
重视评价体系的“三个注意事项”
商业银行在搭建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时,应重视如下三个注意事项。
第一,在评价内容层面,全面评价数字化转型现状,将能力评价与成效评价有机结合。评价框架需贯通治理、管理和执行三个层面,评价内容既包括战略和资源保障,也涵盖在此基础上的管理能力、科技能力和数据能力;既关注科技创新和建设、“业数技”的融合,也关注客户体验、运营效率和效益、风险合规管理等方面的成效度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同时,通过评价为数字化转型辨差距、析原因、指方向、辅决策。
第二,在评价对象层面,评价体系需支持进行逐层下钻,具备可穿透性、可追溯性。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包括宏观层面的监管对标、中观层面的同业对标以及微观层面的板块部门级对标,能够实现从行业监管到公司战略、条线管理和部门执行的层层穿透,帮助商业银行有效定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关键领域、关键因素,为全行整体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制定,以及各板块、部门数字化转型子规划制定与重点工作推进实施,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
第三,在评价方法层面,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通过引入专家评审法等方式增强客观性、权威性。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整体采用了定量化、指数化的评价方法,细分指标包含定性与定量两类指标。其中,定性指标评估通过引入多位具备资深经验和不同专业背景的行业专家进行,实现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处理,避免内部自主评分出现主观性过强及潜在利益关联的问题。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五步走”实施方法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三层对标”评价体系整体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最终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均形成了数字化转型指数。具体而言,评价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是数据采集。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材料审查、访谈调研、系统测评等方法采集细分指标所需银行内部信息或数据,并从多个权威渠道获取行业及监管数据。第二步是指标权重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级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从而实现权重的确定。由于评价内容覆盖面广且各家商业银行战略存在差异,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可由组织内部业务、技术、数据、风险、运营等各相关部门专家打分确定。第三步是指标处理。对细分指标逐项进行评估,其中定量指标需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将原始指标数据转化为无数量级差异的标准化数值;定性指标需采用分级描述法和专家评审法。在定义指标和评分标准后,引入外部专业权威机构专家、同业数字化转型专家进行集中评审打分,从而有效验证评价指标的专业性,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第四步是指数计算。通过自下而上逐级加权,对各级指标进行计算,形成各评价维度指数,并最终合成数字化转型指数。第五步是分析建议。对指数进行结构分析与横向对比,得出评价结果,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的思考与展望
数字化转型评价是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关键工具。一是“导航仪”,通过对照监管要求和同业实践,确保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战略与国家战略、监管政策保持一致。二是“度量衡”,通过精细化的指标设计,识别和量化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和成效。三是“连接器”,通过协调不同层级和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共享评价成果,助力数字化转型的协同高效推进与综合价值提升。四是“知识库”,通过银行同业间在数字化转型方式方法上的横向对比,总结良好做法,做好经验交流互鉴,推进数字金融产业的技术更新与应用。
数字化转型评价有利于进一步激活数据要素。数字化转型评价机制的建立和运用,对于激活数据要素在金融领域的潜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识别数据整合能力、数据分析应用场景及成效等,促进商业银行有效引入科技、环保、工商、税务等多维数据资源,实现数据价值充分发挥。同时,通过评价可以明确商业银行在数据共享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符合监管要求,促进数据价值发挥的可持续性。
数字化转型评价可以引导银行在前瞻性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布局。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涵盖对新技术预研的评估,重点考察商业银行在技术研发和创新实践上的投入,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支持。同时,还可以将新技术的引入及应用机制纳入评价范畴,例如,关注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地将智能金融、大模型等新技术与现有业务流程整合,以及这些技术的应用对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的作用和价值,以数字金融创新与应用巩固银行数字化发展优势。■
(责任编辑 贾瑛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