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山东籍青年作家魏思孝凭借作品《土广寸木》摘得首奖。作为华语文学领域首个为发掘和鼓励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而设立的奖项,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自设立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魏思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思孝

魏思孝在颁奖现场表示,在他心目中有三个重要的文学奖:一个是诺贝尔奖,一个是布克奖,还有一个就是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他说:“我觉得判断一个文学奖重不重要,不是看这个文学奖已经存在的时候,而是要设想如果没有这个文学奖,会是什么样子?”

关于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讨论尚未散去,魏思孝关于文学奖的阐释,又引发了一个持续很久的话题:什么是一个好的文学奖?

近年来,“文学奖热”持续升温。无论是有机构“背书”的大型文学奖,还是形形色色的民间文学奖,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每次结果公布,总是伴随着争议,真是应了那句古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2013年,“路遥文学奖”启动伊始,路遥的女儿路茗茗就明确表示反对此奖的设立,三年后该文学奖戛然而止。这几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文学奖项评选“小圈子”化、为钱设奖的杂音和争议再被放大。文学奖频遭质疑,会令文学奖的公信力受损,对作家和文学本身都不是好事。

10年前,著名作家阿来曾直言不讳地表达对国内文学奖评比乱象的担忧,“有的文学奖项到后来都不是在评作品了,有点像是在评先进……一次得奖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大家就可以拿着证书去评职称、调工资了,这样的文学奖对个人有好处,对文学却是一种伤害。”

回味魏思孝的获奖感言,不得不说,那句“如果没有这个文学奖,会是什么样子”的发问,在当下依然值得文学界内外思考。实际上,从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和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引发的对作家和作品的关注和讨论看,一个好的文学奖对吸引读者关注文学,并参与到关于文学的讨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作家来说,文学奖是对他们辛勤创作的极大认可和鼓励,有创新力的文学新人得以进入公众视野,激发创作热情,为文坛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另外,文学奖的评选过程可以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脱颖而出,得以被关注和阅读,有助于其传播和传承。以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为例,除了最终的首奖,还有入围奖,借助社交媒体的持续关注和讨论,很多青年作家得以走上前台。

同时,文学奖评选标准和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引导文学创作的方向,促使作家们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推动文学不断进步。

只不过,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家的风格千差万别,评审的审美和喜好也存在个体差异,文学奖评选本身带有主观性,难调众口,大众应该理性看待期望作品与评选结果不符的正常现象。其次,正是因为丰富多义的内涵、文本结构的不确定性、文学价值的多重解读等特性,文学才充满魅力,如果文学奖在内容层面,设置统一的细则,或将适得其反,抑制文学创新力、忽视小众优质作品,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文学奖在今天如何真正发挥其推动文学发展的作用?首先,一个优质的文学奖,一定是公正、专业和独立的。评委团应该尽量选择在文学及相关领域具有丰富创作经验、不俗造诣和被广泛认可的作家、学者等专业人士。评委应严谨、公正评判文学作品价值,不受外部因素干扰,保持独立判断,避免文学奖变成“分果果”。

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都是瑞典学院中精通多种语言、对世界文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并且会认真读完入围候选人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委会成员之一贺拉斯·恩格道尔院士曾说过,评委会要熟悉各个国家的创作群体,接触各个国家的文学,评选是一个巨大的工作。

此外,文学奖评选标准的行业框架需搭建完善,比如作品思想深度、艺术价值、文学创新、可读性、社会影响力等因素,综合衡量作品价值。作品的评选过程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与此同时利用媒体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获奖作品和作家。

比较重要的是,文学奖应鼓励文学多样性,容纳不同题材、风格、主题的文学作品出现,支持作家的创新尝试,发现和推广优秀文学作品。如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面向全球用英语写作的作家,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有了展示的平台。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