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的外交政策,不结盟是一项很重要的原则,其实,我国并不是一直都不结盟。历史上,我国曾和俄罗斯三次结盟。
当然,到了现在,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宣传中,中俄已经结成同盟,但实际上,我国并未明确宣布和俄罗斯结盟,两国关系的定位是“以邻为伴,守望相助,密切合作,深度融通……瞩望新未来”。
为何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呢?主要是因为历史上和俄罗斯三次结盟,每次都损失巨大利益。血的教训在前,维持现状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第一次结盟,中俄密约
两国第一次结盟,那时候中国还不叫中国,叫大清;俄罗斯也不是现在的俄罗斯,是沙皇俄国,两国通过密约的方式,结盟抵御共同敌人。
当时,大清已经沦为世界列强的殖民地,日本作为列强的后起之秀,也想从中分一杯羹,于是爆发了中日甲午海战。
其实,在甲午海战爆发前,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北洋水师的实力,在亚洲地区更是名列前茅。
日本向来喜欢赌国运,孤注一掷发动甲午海战,一方面为了打断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另一方面更想从清政府身上割一块肉补充自身。
开战前没有几个日本人敢轻言获胜,开战后打北洋水师摧枯拉朽,可以说日本从来没有获得如此轻松的胜利。
大清裱糊匠、不平等条约专业户李鸿章签署大名,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
清政府割地赔款,半殖民地的地位更加稳固,而日本从我国获利颇丰,又一次尝到了赌国运的甜头,为后来再次赌国运发动侵华战争埋下伏笔。
当时,对于辽东半岛地区,德法俄三国跳出来阻挠日本,并不是这三个列强大发善心,而是卧榻之侧不容日本鼾睡,三国势力范围就在辽东半岛周边。
日本一旦把辽东半岛拿到手,沙俄的利益首当其冲,德国和法国的利益也将受到严重威胁,毕竟谁也不会相信日本会就此打住。
三国联合起来,逼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任人宰割的清政府听到还有这种好事,瞬间觉着自己的支棱起来了。
1896年,沙俄以沙皇加冕仪式为借口,邀请李鸿章列席仪式,这让签了一辈子不平等条约的李中堂受宠若惊,更误判了当时的形势,以为三国是为了清廷出头。
李鸿章兴高采烈地赶往沙俄参加加冕仪式。仪式结束后,沙俄露出了真面目,想在我国东北地区修一条铁路到海参崴。
沙俄声称修铁路是为了通商和运输,并不存在侵略目的。此时的清政府哪里还管得了沙俄的目的,只要能傍上列强,哪怕这个列强不算强,也腆着脸往上靠。
当年6月,清政府和沙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签约双方如果实力相当,这份条约还能有效,如果实力差距太大,条约就是废纸一张。
如果无外交,条约签署之后,沙俄获得了我国境内的铁路修建权和船只停靠权,然后逼迫清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两个优良港口。
原本签约是为了抵御日本,结果最终日本没抵御成功过,清政府先丧失了大量利益和两个优良港口。
1900年,沙俄变本加厉,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一员,签订《辛丑条约》攫取巨额利益,之前的“密约”彻底沦为废纸。
第二次结盟,中苏友好同盟
两国第二次结盟,发生在二战时期,这时的清政府已经变成中华民国,而沙俄也成了苏联。
1945年8月,中苏之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是老蒋领导的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当时,我国已经经历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而国际上法西斯轴心国也日渐衰弱,完全没法和同盟国相比。
不过,喜欢微操的老蒋,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苏联签订了同盟条约。虽然老蒋后来反苏反共,但其实二战期间,老蒋有一段时间还是比较倾向于苏联的,还让儿子留学莫斯科。
所谓的同盟条约,表面上看是为了联合苏联,借助苏联的力量赶走日本侵略者。但实际上是苏联贼心不死,依然想保住自己当初在东北的利益。
抗日战争胜利在望,为何老蒋还要多此一举呢?原来,眼看同盟国即将胜利,美英苏等国,自然想抓住机会瓜分利益,重塑战后世界格局。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雅尔塔开会,共同商讨战后世界格局问题。前些年在埃及开罗开会的时候,中国还作为盟国四巨头之一去参加会议。
但此次雅尔塔会议,中国却不在邀请之列。由此也能看出,当盟国需要借助我国力量拖住日本的时候,就承认中国是四巨头之一;当不需要我国的力量牵制日本时,就直接踢开。
美英苏三国从来没有将中国视作可以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当然,当时的中国也确实实力太弱,根本没办法和这些工业强国相提并论。
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利用美苏迫切希望苏联出兵击败日本的想法,趁机提出了对我国东北的要求。几个国家坐在一起,却讨论着侵占其他国家领土,而中国还没办法反抗,弱国无外交就是如此。
苏联提出要收回1904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土地,还要求各国承认外蒙古独立,享有在大连港、旅顺港以及中东南满铁路的权力。
苏联狮子大开口,如此侵害中国利益的条件,美英两国全部答应。对于这份严重侵犯我国利益的条约,老蒋虽然耿耿于怀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最终只能按照条约的要求,让外蒙古举行公投,最终在苏联操盘下,外蒙古彻底独立,我国失去这片面积巨大、资源丰富的领土,至今依然让人惋惜。
可以说,我国近代史上失去的大片领土,背后都少不了俄罗斯的影子,虽然以前叫沙俄、苏联,但总体都是一脉相承,对领土的欲望永无止境。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外国殖民地和租借地,大连、旅顺也从苏联手中夺回,但失去的领土始终没有回归。
第三次结盟,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前两次结盟,都是以牺牲我国利益为前提,那这第三次结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条约,对我国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过最终中苏两国依然分道扬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对外签订条约等,主席定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意思就是废除以前所有的不平等条约,无论和哪个国家签订的全部作废,要想合作就重新签订条约。虽然我们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作为“老大哥”的苏联也不例外。
最后,斯大林同意废除中苏之前的不平等条约,重新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根据这份条约,我国收回了旅顺、大连两个港口,苏联军队全部撤出我国境内。
同时,苏联还将援助我国156个工业项目。随后几年,这些援建项目逐步得到落实,为我国工业化打下基础。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控制我国的想法死灰复燃,赫鲁晓夫提出和我国建立联合海军,并在我国东北地区设置长波电台。
当时我国的海军力量约等于零,建立联合海军只能以苏联为主,相当于把指挥权拱手相让,万里海疆也将全部掌控在苏联手中。
这无疑又是一份出卖国家利益的不平等条约,我国肯定不可能答应。赫鲁晓夫以这个为借口,单方面撕毁了两国之前签署的互助条约,撤回了全部援华专家。甚至还引发了珍宝岛冲突,苏联陈兵我国东北边境,两国关系骤然紧张。
苏联的肆意妄为,让我国颇为失望,中俄双方的结盟最终不了了之。签订互助条约时约定“生效30年”,但实际上还不到10年就作废了。
三次结盟,三次都以我国损失巨大利益为结局,和俄罗斯结盟无异于“与虎谋皮”。虽然这也有我国实力弱的因素在里边,但俄罗斯的两面三刀确实需要警惕。
现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世界大国,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任人宰割的弱小国家。在中美对抗越来越激烈,俄罗斯深陷俄乌战争泥潭的时候,两国结盟的说法再次出现。
但实际上,中俄两国不可能再结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希望平等互利共同发展,肯定不会和一方结盟对抗其他方。
有钱大家一起赚,至于结盟还是算了吧,谁能帮我们赚到钱,谁就是我们的“盟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