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以前课本学过的一篇孟子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段,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在写作文上很多人也会经常引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近日有网友非常吃惊地说自己竟然一直背错了。

以前背诵的“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但他偶然间翻开课本居然是“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于是他找出1992年版、2001年版和2016年版的语文书,发现都是“于是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难道我们的记忆被篡改了嘛?

事情发到网上,很多网友更是跟帖,表示自己曾经学的背的,都是“斯人”,而不是“是人”

但是课本上却是真真实实的是“是人”,于是网友们为这件事吵了起来。

当然大部分还是坚持自己“斯人”没有学错,也没有背错,是出版社某些专家把教材搞错了,毕竟是有案例在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看所有的争议都指向出版社,人教社坐不住了,它在回应争议: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意思就是说,课本上一直都是“是人也”,网友们都背错了。

这一回应,更是让很多网友不信,“斯人”都刻进骨子里了,现在你和我说“是人”。

于是开始了一轮考古,但发现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科书,还真的就是“是人”,说“斯人”的根本拿不出证据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记者联系到大学教授得知“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现代教材一般用“是”,但也有不少读物用“斯"。

在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都有。普通读者不用太计较,只要不影响准确交流即可。

专家表示,与其纠结于这句话中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还不如好好回顾诵读一下这篇课文更有意义。

虽然还是很多网友坚持是“斯人也”的观点,但着实翻遍教科书都没有证据证明,而引起这一记忆误差的原因我认为以下四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影视作品

很多电视剧电影都会出现这一句,比如曾经热播的影视剧《武状元苏乞儿》、《少年包青天》《甄嫖传》等作品中,都出现了“斯人”的表述。

最起码字幕是打成“斯”的读音,所以有一部分人的记忆会受这个影响。

二:课外辅导书

虽然教科书都是“是人也”,但是我在网上搜一些课外辅导书、阅读书很多都是“斯人也”。

一些教辅网都曾经使用了“斯人”,这也导致我们学习过程中出现混淆的记忆。

三:汉字的读音

有些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会说这两个字是都可以读,也解释过“是”与“斯”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很多人就很容易背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如果“斯人”等同于“是人”的话,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杜甫《梦李白二首》中“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还要不要改?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