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又双叒叕一次甚嚣尘上,这次的主角顶着令人艳羡的浙大博士光环,却沦落到送外卖为生。
朋友圈里各种“读书无用”的论调再度刷屏,似乎寒窗苦读换来的不过是生活的暴击,真的只是读书无用吗?
一边是顶尖高校的博士,一边是普通一本院校的本科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却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遭遇了相似的滑铁卢,这不禁让人反思:究竟是时代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辜负了时代?
2007年韩胜利大学毕业,正值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之时,他所学的通信专业,与互联网技术息息相关,本应是时代风口上的“香饽饽”。
由于信息闭塞,他错过了搭上互联网快车的最佳时机,他没有选择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而是去了西北,从事一份与专业相关的苦力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他所处的环境没有给他提供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他的视野也被限制在了传统的行业和思维模式中,当同龄人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实现财富和梦想时,他却被困在了传统的行业和思维模式中与时代脱节。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曾激励了无数人的口号,在现实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韩胜利和孟伟的遭遇,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和局限性。
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阶梯,但并非万能钥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那么即使拥有再高的学历,也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韩胜利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成绩优异,但他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这些短板在求职过程中,就变成了致命的缺陷。
他就像温室里的一朵花虽然美丽,却经不起风雨的洗礼,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他缺乏自信,不敢表现自己,更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最终只能在社会底层挣扎。
而孟伟虽然拥有浙大博士的“金字招牌”,却也因为缺乏职业规划和竞争意识,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
他就像一个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虽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能力,最终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迷失了方向。
他们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知识≠能力,拥有知识只是拥有了一张进入社会的“入场券”,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在社会立足的,是他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拥有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更需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软实力”,这些软实力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中所能到达的高度。
韩胜利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求职过程中无法有效地推销自己,错失了许多机会。
只有主动走出去建立有效的人脉,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韩胜利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长期处于自卑和焦虑的状态中,不敢尝试不敢冒险,最终只能在原地踏步。
韩胜利和他的父亲,都缺乏对未来的清晰认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读书改变命运”这句口号上,却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改变命运”,以及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改变。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抓住机遇实现人生的逆袭。
孟伟虽然拥有博士学位,却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最终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感到迷茫和无助。
韩培印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为了供儿子读书,他倾尽所有甚至不惜背负巨额债务。
他省吃俭用把最好的都留给了儿子,他辛苦劳作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这种沉甸甸的“父爱”,却无形中成为了压垮韩胜利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总是不断地向儿子灌输“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却忽略了对儿子能力的培养,更没有教会他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适应社会。
他就像一只“老母鸡”,竭尽全力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却忘记了教会他如何飞翔。
韩培印的“爱”是一种狭隘的爱,一种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爱,一种以控制和束缚为手段的爱。
这种爱非但没有帮助韩胜利实现人生的逆袭,反而让他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成为了他人生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韩胜利和孟伟的故事是无数个普通人的缩影,他们的经历引发了我们对教育、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知识很重要但并非万能,父爱很伟大但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与其给孩子灌输“读书改变命运”的单一价值观,不如教会他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差距并不能决定最终的胜负,在不确定的时代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突破命运的枷锁,掌控自己的人生。
参考资料
读者 - 2022-05-30:拼命把儿子供成大学生,毕业后月薪1500:这个父亲究竟做错了什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