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家人、霍启、拐子、英莲亲爹、祸起
家人→霍启→拐子→英莲亲爹→祸起
霍启在红楼梦里出现的镜头又少又短,却是红楼故事开始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穿插在葫芦庙和葫庙案在故事中,时隐时现,身份模糊,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今天我就专门写一篇,来捊捊他的故事中以不同身份闪现的画面。
第一个画面是英莲三岁时,贾雨村半夜出走葫芦庙,甄士隐第二天去请:
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
第二个画面是英莲五岁时的元宵节,他把英莲弄丢了:
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
第三个画面是他带着英莲与葫芦庙里出来的小沙弥住在一起:
“偏生这拐子又租了我的房舍居住,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他。”
“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
第四个画面是他被贾雨村判刑:
其祸皆因拐子某人而起,拐之人原系某乡某姓人氏,按法处治,馀不略及。
这里,曹公像玩接力棒游戏,把霍启的人生串起,又一步一步引申出下一个名,然后把他们模糊,让读者有所感,又很费思量,这就是曹公草蛇灰线的用法,让你刚觉得抓到了头,一切又隐去不见了,当你以为一切都过去,他又时不时的冒一下头,让你心有所感。
家人→家人霍启→拐子→英莲亲爹→祸起
这些标记不仅反映了霍启的真实身份,也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人生轨迹,他是如何从甄家的家人变成归于牢笼的祸起的,皆是他一步错,步步错,然后把自己的人生玩到归于到死囚的地步的。
- 第一阶段:家人
霍启在甄家做下人,甄家称他为家人,就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下人是奴仆,他在甄家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被称为家人,还有第一层意思,即家里的亲戚在府里做事。就如贾芹贾芸在贾府打工一样,他们不是一般的奴仆,虽然是府里的服务人员,但总体来说,也是个中层干部,手里握着些许实权。
所以,霍启被甄家称为“家人”,说明他
一,是甄家的亲戚;
二,在甄府还有点地位。
这就像宋喆在王宝强家是一样的。士隐年老不孕,封氏父名封肃通风俗,说明封氏在娘家名声不好,他们的结合是有难言之隐。
士隐年龄半百,封氏年龄不详,鉴于英莲只有三岁,他们很可能是老夫少妻的模式。
由于霍启和葫芦庙小沙弥后来联合拐走英莲,可以说他们俩关系比较好,所以霍启应该比小沙弥大不了几岁,算是个年轻人。
霍启与封氏年龄相仿,又是封氏这边的亲戚,他们能从千里迢迢的大如州到苏州相遇并成为“家人”,决非偶然,很可能就像司棋与他表哥一样,因先有私情,才一前一后到了甄府来。
所以在书中看来,霍启是下人,而曹公偏用了“家人”指代,就可见其中猫腻,因为他实际上就是封氏的家人,这也就能解释清楚书中后面说的——霍启是英莲的亲爹的事了。
- 第二阶段:家人变霍启
在第一个时期,霍启是家人,死心塌地跟随封氏,死心塌地为甄府服务,但第二个时期他不愿做家人了,他变成了他自己——霍启。
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一改变?
是因为贾雨村的介入。
我们已经知道士隐名废,有些问题,他四十多岁娶上农家小娇妻,无非是为了后继有人,但苦于自身原因,只能借种,于是在葫芦庙旁安家,与葫芦庙相患。
而此时,贾雨村来了,他在此淹蹇三年,英莲虚岁三岁,这肯定不是巧合。
甄士隐不知霍启,是霍启的悲哀,但霍启亦不知甄士隐,却是英莲的悲哀。
雨村学识、人才皆在霍启之上,又有士隐的支持,可见封氏的行止,一定是伤透了霍启的心。于是他恨,对贾雨村实施了长期的敲诈勒索,致使贾雨村出葫芦庙的那一幕像在拍警匪片。
贾雨村走后,霍启以为封氏会回心转意,但事与愿违,好像一切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两年,霍启耗光了耐心,为了报复移情的封氏,霍启决定给封氏致命一击——带走她的心头肉英莲。
封氏在婚前失去过一个女儿,现在再次失去二女儿英莲,她已无法再承受打击,所以日后她渐渐变得麻木,成为一个孺妇,不再耽于风月之事。
英莲被拐,封氏心里虽然知道,与霍启有关,但却不敢报官。这就是读者好奇的为什么甄家不报官,因为一报官,最后隐情全部抖出来,甄家也面临着身败名裂,到那时,霍启更加不会原谅封氏,英莲就可能有性命之忧。
于是,霍启顺利从家人转变为霍启了。在书中,这个转变是很快的,但在思想上,霍启必是经过了一番长期的思想斗争的,所以,英莲的失踪发生在雨村走了的两年之后。
- 第三阶段:又是拐子又是亲爹
事情上,霍启在成为霍启时,他就成了拐子。英莲五岁失踪,十二岁拿出来卖,这其中的七年,都是霍启在抚养她长大,虽然霍启是在以拐子的身份照看她,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霍启实际上是履行了一个亲爹的责任的。
在门子小沙弥的口中,英莲总是被拐子虐待,但那只是他为自己辩解的说辞。
多年前,为什么英莲被拐祸起仅仅两个月后,葫芦庙就火起?多年后,为什么小沙弥又与英莲父女住在一起?这都说明小沙弥绝非善类。
霍启是因情而愤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小沙弥呢,他是为何?这样看来,小沙弥才是葫芦庙直到葫芦案中的最大的恶人。
当初,他可能在言谈中无意间怂恿霍启拐走英莲,被感情冲昏头脑的霍启却真正采纳了这个意见,所以在霍启拐走英莲时,他无奈伸出了援手。
谁知英莲霍启走后,有些风声传了出来,小沙弥在葫芦庙呆不下去了,索性一把火烧了葫芦庙,逃出来与霍启接上了头,所以三个人住在一起。
后来我们知道,小沙弥是娶了一房媳妇的,他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而我们认为的坏人霍启,他是守着英莲过到了葫芦案案发。
霍启在甄家做家人,大情小事他都有负责,葫芦庙火起后,甄士隐竟不能独立支撑家务,这都说明霍启的生活能力还是可以的。倒是小沙弥,在庙里只能做些粗使活儿,他能有什么能耐?
可是小沙弥心眼子活,他能处处使巧占偏宜,虽然我们的霍启挣钱的能力还可以,但除了英莲,他并没有剩下什么,这是为什么?说明
一,小沙弥是占了霍启便宜的。所谓的霍启父女租了他的房子,可以房子就是霍启的,他想设计霍启使霍启深陷牢笼,那霍启无处申诉,房子自然是他的了。
二,我们的英莲确实是被爱过的。霍启给了英莲一个非常富足的童年。
据英莲说,她被拐之前的事一概不记得了,但我们知道英莲被拐时是五岁,她怎么可能什么不记得的?宝玉侄儿贾兰,五岁时已经入学了,如果说五岁还没有记忆,那贾兰如何读书?
英莲冰雪聪明,她自然不会比贾兰差,从她能自学写诗我们就知道。这说明她定然是对前事有记忆的。但别人问她,她总是一问三不知地摇头,那她是在保护什么?又在保护谁呢?
她保护的,是她的亲爹霍启,是她与霍启共同经历的一段日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英莲可以对外面的人说,自己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但她能说她对拐子的事也一无所知吗?对拐子给予她的悲惨经历也一无所知吗?但是,我们的英莲,就是只字不提拐子。
这是因为她无法像众人期望的那样,历数拐子的坏,又不能在众人面前提起拐子的好,所以,她就只好只字不提。
霍启事实上是待她不薄的。我们知道,生在富贵之家的王熙凤也是不大识字的,然而我们随着拐子漂泊无依的英莲,却是识字的,她只是不大会做诗,不然,她也不会只拿着黛玉给她的一本诗集就会琢磨作出诗。
这说明,霍启是给她请过教书先生的,只不过,以霍启的财力和人脉,请不到一个像贾雨村那样进士出身的老师罢了。所以,香菱的水平,也就始终只处于可以识字看文的阶段。
这对于一个处于贫困阶段的流民来说,这是多么难得,但霍启做到了。从香菱一直干净素朴的灵魂来看,我们也知道实际上是霍启,保护了这一灵魂的干净质朴,因为在她人生成长的重要几年,性格养成的关键几年,一直是霍启陪在她的身边。
从理智上来说,霍启知道自己是拐子,但是从情感上来说,这对实际上的父女,在自己并不知道彼此是父女的情况下,演绎的是一段真正的父女情。
十二岁,霍启把英莲拿出来卖,卖了两次都不打算给,我们不知道是不是霍启在取与舍的两难中与自己纠缠,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次事故直接导致了这对父女彻底的分离,再也没有相见的可能。
- 第四阶段:祸起,父女情断
霍启身为家人,千里追随封氏,不可谓不痴情,但终归情将错付,他因一念之差,带英莲远走,造成了甄家的败亡,然而,他以一个年轻孤男的形象,却抚养了英莲长大成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无婚无育,只是父女俩以拐与被拐的关系相持度日,不可谓不悲情,不可谓不温馨。那些待父归来的日子里,英莲小大人似的在家里操持,也算是不幸沙漏里的幸福场景。然而,冤有头债有主,不是不报,是时辰未到。
小沙弥反水,贾雨村到来,这对父女俩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当时逃离葫芦庙的贾雨村有多狼狈,今日涉案葫芦案的霍启就有多悲惨,世界轮换,日月颠倒总有时,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必过分执着于对错,因为所有的一切终有因果。
孽情的故事里,前有潘金莲,后有王宝强,他们都在人生的悲歌里流转,然而,只有霍启,仍然匍匐在尘世的烟尘里,为他那不舍的爱恋付出现重的代价。
只是宋喆,他会不会也因嫉恨情人的绝情而偷走她的孩子,然后流离在人世的风尘里?
在红楼里,霍启和香菱是一对最悲情的父女。如果当初,霍启能与封氏顺利的在一起,那么他们一家三口是不是就不必忍受流离的痛苦、骨肉的分离,和情感的撕裂?是不是就不必体会阴差阳错错过彼此的悲苦?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都只是一情而起和一念之差的结果。枯藤风干岁月,老树盛开旧年,而你我,在此品味红楼。悲哉?幸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