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悠久
早在商代,先民就已开始利用花椒资源。先秦时,花椒演变成一种香物,用以拜神祭祖,同时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到了两汉魏晋时期,花椒被制成粉末涂抹于墙壁成为建筑材料,由此诞生了“椒房殿”,花椒也是此时开始正式成为一种调味品。随着历史演进,花椒饮食文化逐渐发展成熟,至清朝,花椒已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基本调味品。
二、产地广泛
花椒最早发现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现在全国均有分布。分布范围为辽东半岛至海南岛、台湾至西藏东南部地区。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常见,温带较少。
三、是品类繁多
全球约有250种花椒,中国共有45种13变种,所说的花椒通常指花椒及花椒原变种、野花椒、川陕花椒、竹叶椒、青花椒五个种。
四、是产品丰富
商品花椒通常根据果实颜色划分为红椒和青椒,红椒麻味浓郁,青椒麻味清香。人们所熟知的商品花椒品种有:四川金阳青椒、汉源贡椒、茂县花椒、重庆江津花椒、云南的青椒、陕西韩城大红袍、甘肃伏椒、秋椒;山东大椒、小椒及河北大椒、小椒等。
五、产业规模大
中国是世界上排名首位的花椒生产大国,全国花椒种植面积约2500万亩,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贵州、山西、山东等省份,其他地区也有少量种植。
六、种植技术成熟
例如江津花椒产业协会创新了“花椒嫁接、修枝整形、病虫防治、平衡施肥”等花椒速生丰产栽培管理新技术,编写了《江津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陕西省制订出国家林业行业标准《花椒质量等级》及陕西省地方标准《花椒标准综合体》。
七、可开发产业链长
目前花椒大多以整粒散装的形式进行销售,市场上流通的花椒加工产品主要有花椒调味油、花椒精油、花椒种籽加工品、花椒油树脂、花椒芽酱等。
在保健产品领域,制备花椒精油过程中产生的花椒果渣副产物为原料富集制备多糖、蛋白及氨基酸可用于功能性食品或营养补充剂,还可以利用花椒榨取油脂后的籽粕富集纯化核苷酸用于功能性食品开发。
在医疗及日化领域,椒叶能止痛、杀虫,花椒叶的抗菌、抗氧化特点可用于绿色护肤产品的开发;花椒叶精油是一种调香原料,可用于化妆品、沐浴品类的加香;种籽的粉末也是一种很好的香料,可作为芳香补药,花椒果实、枝干和皮刺具有驱风作用,花椒根可退热、助消化,花椒茎皮醇和己酸提取物具有镇痛的作用,花椒籽富含蛋白质,可适量添加到家畜的饲料中;花椒具有防虫防腐的功能,可作食品防霉剂和驱虫剂。
生态作用方面,花椒树耐干旱、贫瘠,是一种生态树种,能改善生态环境。花椒树生有锋利的皮刺,可将其密植于地边当作绿篱。
花椒种植面临的“六个问题”
一、育种研究有待深化
目前花椒的育种基本都是采取自然状态下的优选育种,诱变育种(物理与化学诱变)、倍性育种(多倍体与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以及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细胞工程育种和分子育种等育种技术在花椒上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值得庆幸的是,陕西省韩城市首次将韩城“大红袍花椒”种子搭载“嫦娥5号”送入太空,并成功培育出太空花椒,并拟在国内首次进行花椒全基因组测序。
二、标准良种育苗基地少
我国存在许多的农民自发种植的花椒园,标准的良种育苗基地较少,造成花椒品质优劣悬殊,容易爆发大规模的病虫害,制约花椒产业的发展。
三、椒园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由于花椒种植发展中的一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思想未能完全普及,椒农对科学管理技术的掌握差距较大;加上健全的花椒育苗和栽培管理标准发展不平衡,椒园的综合管理水平较低,使得花椒林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上不去。
四、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椒农品牌意识缺乏、专业合作组织不强、三产融合程度不高、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不到位、缺资金少政策等问题表现突出,种植零星分散,品种杂,无生产标准与商品标准,致使品质无保证,无法创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采摘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采摘的劳动力用工大和花椒带刺,使得采摘效率低下,且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和成熟的科学采摘技术,使得花椒的采摘成本日益升高,降低了种植花椒的热情。
六、价值挖掘不深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花椒仍以整料干花椒果皮形式出售和消费,直接以原料形式销售,利润薄弱。进行粗、深加工的只占到总产量的20%,经济效益不高。花椒目前主要的用途是调料,医药等其它的用途比较有限,深加工就榨油这块。鲜花椒不易贮存,并且干花椒在贮存和销售过程中易受潮、霉变,造成香气散失,不易长期保存。
目前,对花椒枝叶、果皮、花椒种籽的研究和开发仅限于食品加工和低价值日化产品,医疗、保健、饲料、肥料、日化等领域的研究正处于试验阶段,尤其是年产量超过300万吨的副产物花椒籽,几乎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花椒产业发展的“五条建议”
一、选育无刺花椒
在花椒树幼年期树体上的大量皮刺,可以通过嫁接的方法让椒树提前成熟,基本上可以得到完全无刺的花椒。要加强育种技术的研究,培育无刺花椒,减少采摘工作量。
这方面全国都有尝试,重庆市荣昌县林业部门于1986年发现无刺花椒并进行了试种;原双进等通过韩城市大红袍花椒选优对比试验,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易采摘的无刺花椒;
河北省赵京献等选育出了“无刺1号”“无刺4号”;
李庆芝等在山东莱芜选育出了无刺花椒;吕玉奎等通过13年的育种试验,选育出了茎、干、枝基本无刺,容易采摘的荣昌无刺花椒;
王景燕等在四川省汉源县选育出了盛果期果枝无刺,树干和主侧枝上刺稀少或近无的“汉源无刺花椒”;
甘肃省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花椒研究所于2004年花椒选优工作中筛选出梅花椒无刺优树,2011年试验示范园建成后发现了大红袍花椒品种中的无刺单株,并通过嫁接技术繁育出武选二号、武选三号。
二、延长产业链、挖掘附加值
目前,全国的花椒技术研究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相关专家教授等专业人员对花椒的新应用范围进行科学研究,通过深加工,提取花椒的重要成分,使之应用到化妆品、麻醉医药、中药材、保健品等新的领域。一旦有所突破,全国的花椒将会有更大的使用范围,有更多的销售渠道,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彻底解决花椒的销售问题。
三、打好“四张牌”
1、要打好科研牌
对全国不同花椒品种的成分进行检测和对比,构建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发育期的麻味物质数据库和指纹图谱,用科学数据展示我国花椒的特性。搭建平台,开发新的花椒产品。开展花椒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究,制定从生产资料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建立花椒产业发展的战略体系。
2、要打好宣传牌
各地要结合实际,注重产地生态环境的宣传,让消费者了解花椒生产地良好的自然环境。注重文化宣传,花椒栽培历史悠久,让花椒产业文化展现出来。注重宣传花椒在规模、产量、产值上的优势,让花椒成为产区名片。注重宣传花椒的独特价值功效。
3、要打好包装牌
注重绿色、环保、简约、时尚,突出各产区厚重的花椒文化底蕴,体现远古时期的中华花椒文化。四要打好质量安全牌,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生产过程,严把食品质量安全关,完善售后服务,进行最严格的常态质量安全监管。
4、补齐短板、做好保障
建议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花椒生产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灾害和病虫害预警和应急体系;开展基地专项建设项目。提供配套的技术服务:完善市、县(区)、乡(镇)、村4级服务网络,发挥各级服务机构职能;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带资金、带项目到重点企业、合作社、种植户以及种植基地开展技术服务;建立花椒主产区远程监测、诊断系统,及时掌握影响花椒正常生长发育的病虫害、极端气象、自然灾害等,制订预案,防患于未然。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实体市场、电商平台;完善物流仓储工作,实现花椒的保底收购和错季销售,保障农民收益;建立花椒供求信息平台,实现供需双方的快速对接;引导和壮大服务外包企业,为多元化销售提供条件;出台优惠政策,强化金融支撑,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大户抱团经营发展,提升竞争力,强化抵御风险能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