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大坝,这座横跨长江的巨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纪工程”,它不仅改变了长江的航运格局,还为我国的能源供应、防洪抗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宏大工程背后,曾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争论,1992年关于三峡大坝的建设决策进入最后阶段,几乎所有的讨论和研究都指向建设的必要性。

有9位专家却在关键时刻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他们的反对意见,涉及生态破坏、移民安置以及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三峡工程已经完成多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那么当年这些坚决反对的专家,他们如今是否感到后悔?这段历史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思考与决策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大坝的漫长历程:从构想到现实

三峡大坝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919年,当时的我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面对长江水患,孙中山首次提出了建设三峡大坝的计划。

他期望掌控长江水流,借此不单使航运畅行无阻,更能凭借水流落差实现发电之目的,从而达成双重利好。这一设想在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毕竟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还远远不能支持如此庞大的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步入 20 世纪 30 年代,从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对三峡区域展开勘测,并拟定了初步的水库建设规划到邀请国外的专家过来对三峡进行考察。

这些早期的探索为后来的三峡工程奠定了技术基础,但同时也预示了这个工程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未曾想到一场更大的争论将在几十年后浮现。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频繁的洪水灾害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1949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开始了对三峡大坝的更深入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国内外专家对三峡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多次研究,争议始终存在,苏联专家在1955年考察了三峡地区后,认为工程规模过于庞大,技术难以实现。

尽管如此,国内学者和领导层对三峡大坝的信心未曾动摇。这一时期三峡大坝的建设被列入了国家的长远规划,但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困难,建设计划一再搁置。

这一停滞直到1970年才有所突破,中共中央批准了葛洲坝工程,作为三峡大坝的“前奏”,葛洲坝的成功为三峡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 80 年代,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使得三峡工程再度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一过程中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声音交织碰撞,引发了一场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激烈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位专家的反对与不妥协

进入1990年代,三峡大坝的建设终于迎来了关键时刻,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决议。

这一标志性时刻,让三峡工程从设想走向了现实,但在此过程中有9位专家坚决反对,他们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并公开表达了他们的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9位专家包括郭来喜、李玉光、廖文权等人,他们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担心大坝的建设会让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其次是附近居民的安置问题,三峡工程需要搬迁一百多万名居民,这一规模的移民安置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许多历史文化遗址无法得到妥善保护。

国防安全也是反对者们的忧虑之一,三峡大坝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若遭到敌方攻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反对的声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最终未能阻止三峡工程的推进,反对者们并非单纯的“唱反调”,他们的意见基于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深切思考。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郭来喜面对支持者的质疑时,坦然回应:“我们反对,不是因为我们不希望国家发展,而是我们希望国家能够更加科学、更加全面地发展。”

这种态度令人肃然起敬,1993 年三峡工程正式启动,反对之声逐渐在工程推进的洪流中逐渐消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务院成立三峡建设委员会,李鹏同志亲自担任主任一职,全面掌管工程管理事宜。如今,三峡大坝竣工已久。多年来,其成效显著,尤其是在发电与防洪领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峡大坝的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每年的发电量接近1000亿千瓦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绿色能源发展。此外三峡大坝的防洪功能已多次得以彰显,有力保障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然无虞。

反对的专家们并没有为自己当年的决定感到后悔,郭来喜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们当初提出的意见,依然是有价值的。我们不后悔,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让国家在发展中更加科学、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论成败反对者的声音依然值得尊重,他们代表了一种对国家未来的深层次关怀,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三峡大坝的建设历程,充满了技术挑战和社会争议,虽然9位专家当年坚决反对,但他们的意见并非毫无根据。

尽管今天三峡工程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反对者们的声音提醒着我们,在面对未来的重大决策时,必须更加注重生态平衡与社会影响。

信息来源:
三峡大坝:以大国重器的巍峨守护长江之美
2024-10-13 18:00:22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