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我不想继续待在那个穷乡僻壤了,你让我回上海好不好?我回去会没命的!”

1973年春节,一名回到上海探亲的女知青握着母亲的手苦苦哀求。而这名党员母亲却脸色一黑,严厉地批评道:“你作为先进青年,怎么可以搞特殊?”

母女俩最终不欢而散。次日,女知青便赌气离开了上海,回到了云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让这位母亲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是母女俩的最后一次见面。

而这次拒绝,也成为了她此生最后悔的事情。她的宝贝女儿,竟然在几个月后彻底失踪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自此再无影踪!

这名女知青为何非要离开西双版纳,她又是如何失踪的?

尽管时隔已久,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是一个不得不讲的故事。

死亡威胁,究竟来自何方?

这名女知青名叫朱梅华。

1953年2月,出生在上海市普陀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父亲在上海华生电扇厂做工人,母亲是一名党员,同时也在上海国棉二厂有一份工作。这样的家庭条件在50年代绝对算得上“殷实家庭”了,因此,朱梅华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当时我国的基层农业社大量缺乏知识分子,许多农民数都不会算,又谈何管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1968年毛主席发表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下乡狂潮。

而学艺术出身的朱梅华,正赶上了这阵浪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朱梅华从上海市新惠中学毕业,成为了一名“知识青年”。原本按照朱梅华的家庭条件是可以供朱梅华上大学的。然而在七十年代初高考尚未恢复,朱梅华只能停止深造的脚步,毅然迈上了下乡的道路。

1970年4月20日,包含朱梅华在内的85名青年被分配到了云南西双版纳境内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七营三连。

而组织给朱梅华所在的连队分配下来的任务是:在中缅边境的沟谷雨林中开辟一片荒地,种植橡胶树以供给国家生产的原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动最光荣,这话不假。来到西双版纳前的朱梅华也是满腔热血,想要以自己的双手报效国家。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由于家庭条件富足,朱梅华在家从来无需干活,更别说开垦荒地这种大体力工作。来报道的第一天,朱梅华在田埂间劳动的时候,肌肉都在打颤。她只能一边干活,一边唱歌来转移注意力,硬撑着干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动上的问题解决了,等再一看住的房子,朱梅华又委屈了。当时的条件十分困难,连队只能在荒原上搭几间茅草屋,但凡刮个风、下个雨都是有受寒受冻的风险。

但毕竟是为了建设祖国,苦中作乐生活也不是过不下去。朱梅华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因为她相貌姣好,又性格开朗,很快就交到了不少朋友,也有许多男同志对她表示了爱慕,然而朱梅华却并不理睬他们。有一次,其中一名同志向朱梅华说了句荤话,朱梅华就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他不要脸、懒蛤蟆想吃天鹅肉。

不过朱梅华平日里在连里的表现十分不错,大家都当是玩笑话、没有人当真。

朱梅华在连队里也有不招人喜欢的一面,平日里她喜欢自己做针线活。1973年时,她同上海知青杨某一起用紫红色劳动布做了件背心,就遭到了时任排长的一位知青的反感。

排长不屑地说:穿得好看没用,朱梅华追求美丽,这是阶级思想。然而,朱梅华却不这么认为,她爱美也爱时髦。朱梅华说,人的思想和外表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