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李致看巴金
冯俊龙
在巴金诞辰120周年之际,李致不但与新华文轩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四川人民出版社等积极合作,推出“走近巴金”书系,为读者多维度、立体化认识、了解和研究巴金提供翔实资料和广阔视角,而且主动利用各种渠道,推出“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专栏”系列文章纪念巴金。
今年8月25日,李致在我创办的《五块石头视界》公众号上开辟专栏,推出首篇纪念文章《四爸巴金送我的四句话》,详细回忆了巴金送给他“读书的时候用功读书,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这四句话的前后经过。李致从小接受巴金教诲,巴金不仅对李致和李氏家族影响至深,对无数人的人生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李致的书写,巴金对李致说的这四句话,已经成为无数人一生遵循的做人、做事准则。
《四爸巴金》 李致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蓬州闲士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我曾拜谒过李致老,当面聆听过他对四爸巴金“说真话,做好人”的深刻阐释,亲自感受过这位饱受巴金熏陶的老人,如何理解与践行巴金对他的教诲。“说真话,做好人”看似简单,却需要付出真心和真情,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李致在随后推出的《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海》和《去杭州看巴老》这两篇专栏文章中,详细记录了他早年去上海、杭州看望四爸巴金的往事。生离死别是对亲情最残忍的考验,人性光辉在艰难岁月里成为最温暖的慰藉。那一封封李致与巴金往来的书信,是用真情记录下的人生往事,书写了真实的历史。不管是动乱年代的悄悄看望,还是巴金生病住院时期的真情探望,血浓于水的亲情、感人至深的牵挂,在李致与巴金这对彼此眷念着的知识分子心中,都化成相互鼓励、相互支撑。
苦难随着时光流逝消弭,亲情却永远是家族前行的动力。在大哥、三哥相继辞世后,巴金义无反顾接过照拂、接济一大家人的重担,李致在巴金的关怀下茁壮成长。这样的人间挚情,是巴金深受母亲“忠实地生活,忠实地做人”教育理念的影响,是巴金说过他们三兄弟的共同之处“都是愿意多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一点”的精神延续,更是巴金一生信仰“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的真实写照。
2024年10月13日,本文作者冯俊龙(后排左一)在“讲真话,做好人”——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暨“走近巴金”书系新书发布会上与章玉钧(前左)、李致(前右)等合影(作者供图)
书写一个家族的命运,就是浓缩一个民族的历史。
李致推出的“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系列文章中,有一篇写巴金与萧珊的文章《她和我在一起》。他写巴金把萧珊的骨灰盒接回家里,说“我宁愿让骨灰盒放在我寝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阅读“在巴老的卧室床头上,放着萧珊带着笑容的相架。书房的两张书桌上,也各放着一张有萧珊笑容的相架。无论巴老在工作或休息,萧珊都陪伴着他”这样的文字,再看到巴金在萧珊的骨灰盒前留影、听《怀念萧珊》文章的录音,真实、立体的巴金跃然纸上,巴金伟大的人格魅力让人潸然泪下。
巴金对爱情忠贞不渝,对爱人矢志不忘,却“不希望替自己树碑立传”。这从巴金生前反对用自己的名字建基金会、设文学奖,也不赞成重建在成都的故居,可以看出他“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不愿意做名人”发自内心。李致在专栏中推出的《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巴金二三事》这篇文章,对文坛只有“巴金文学院”而无“巴金文学奖”作出了解释。巴金一贯主张“作家主要靠作品与读者联系,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名字经常见报,也不是靠坐主席台、签名题字来生活”,对今天的作家们无疑有着重大的警示作用。
巴金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本专栏另外一篇文章《春蚕》里写的那样:“巴老把自己比作春蚕,他说:‘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在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暨“走近巴金”书系新书发布会活动仪式上,我再次听到嘉宾关于“春蚕”的发言:“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巴金却是‘春蚕到死丝不尽’,他在死后也要继续吐出丝来,为人类不断作出贡献。”这样的“巴金精神”,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值得读者学习、赓续。
2024年10月13日,本文作者冯俊龙(左)在“讲真话,做好人”——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暨“走近巴金”书系新书发布会上与李致合影(作者供图)
李致是巴金亲侄儿,同时是著名出版家、作家,他与巴金因为血缘关系有很多亲密接触,他对巴金的了解与研究,有许多天然、独到之处。更为重要的是,李致对巴金的敬重和深情,使他从早年开始,就注意收集、保留与巴金有关的往还信件、照片等资料,及时记录下关于巴金的点点滴滴。所以,在现当代写作和研究巴金的作家、史学专家中,李致是当之无愧的魁首,无出其右者。李致创作的大量与巴金相关的作品,不但是他对巴金的深切缅怀,还是研究巴金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2024年10月13日,李致在“讲真话,做好人”——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暨“走近巴金”书系新书发布会上发言(作者供图)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巴金”书系中,包含了李致先生撰写的关于巴金的文章。这不但使读者从中接受到文学熏陶,同时也透过李致看到更加真实、全面的巴金。读者从这些作品中汲取做人、做事的养料,学会如何“讲真话,做好人”,这就是对巴金永远的、最好的纪念。
2024年10月13日,本文作者冯俊龙(左)参加“讲真话,做好人”——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暨“走近巴金”书系新书发布会留影(作者供图)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冯俊龙(文史学者,作家,评论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