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我是池阳,三年来我见证了各大医院新院区在副中心开诊,各类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副中心集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副中心拔节生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领域都在建设中欣欣向荣,城市面貌变化堪称“蝶变”。北京友谊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陆续落户副中心,不仅为居民带来了就医资源,还通过医联体建设等途径深入通州医疗领域建设,更带动京津冀区域医疗能力的整体发展。

最近3年,副中心医疗领域高速发展,可谓年年都有“大事件”。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新兵,我从一开始就参与医疗领域的报道。一名媒体新人和各医院新院区一起成长,这种经历实属难得。高端医疗硬件投用、知名专家团队落地……在医疗领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渐次亮起的一盏盏诊室灯火里,我有幸见证着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越来越多患者在副中心更有“医”靠。

伴随着救援直升机从天而降,早已待命的救援队迅速上前,和市红十字会航空医疗救援队紧密协作、争分夺秒,让一位车祸多发伤的35岁重症小伙儿得到及时救治……这是今年9月14日上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进行的实地应急演练。

作为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的所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拥有国内“车祸伤”和“坠落伤”等多发伤救治的权威科室。据介绍,落户在通州院区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科室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保国担任,为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争抢每一秒。

走在院区,即使周边安静,也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一场场攸关生死的治疗正在进行。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迫切期待从数据上就能看出。2023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移植病房在通州院区正式启用短短70多天,已有来自全国116例患者先后在这里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该院承接的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核心,首创国际公认的非体外去T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2016年该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世界骨髓移植协会命名为“北京方案”。

那也是记者第一次来这里采访,当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说,“通州院区在短时间内迎来百余例患者成功完成移植,这个成果和数量是之前在国内几乎无法想象的,也是‘人民’速度的最好诠释。”

在对副中心诊疗速度的关注下,记者在2023年12月21日一早来到了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急诊启用现场,等待急诊的第一位病人。冬天的日出总是迟一些,还记得早上7时抵达时,医院的灯光格外亮。二期急诊的预定交接时间是8时,7时40分医务工作者们已经准备就绪。7时57分,急诊大厅迎来了第一位患者。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中,这位患者在家属陪伴下先后完成了挂号、问诊、CT检查等一系列诊疗流程。

二期急诊启用后,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急诊医学科面积扩大至5000平方米,床位数增加近一倍。急诊外科的接诊空间得到提升,超声、CT、检验等辅助检查,甚至急诊手术都能在急诊一层完成。急诊诊疗条件和效率显著提升。

“我住在通州10年了,看着医院建起来。家门口多了个大医院,生活方便多了。”家住附近的吴先生和老伴向记者讲述了医院开诊后生活的变化。据统计,截至2024年9月底,该院区门急诊总量超过487.23万人次,出院患者15.04万人次,完成手术量5.8万余例。

作为记者,如果说在2024年的副中心医疗领域有什么持续关注的“大事”,那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的开诊肯定是其中之一。从这座“北京最大在建医院”建设伊始,本报一直关注报道。如今,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已经正式开诊,为副中心的医疗环境注入澎湃新动力。

第一次走进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大,不论是15米的挑高大厅,还是整个医疗综合楼连通的整体规模,这座总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的医院不禁让人在震撼之余感到疑惑,担心诊疗空间会影响患者的就诊效率。但随着报道的深入,这些疑虑随之消失。

院区面积大,但患者的移动距离可以短。院区在布局安排上打造了“一分钟步行圈”,通过分散布置采血窗口、缴费窗口等诊疗配套服务设施,让患者能够在平均步行速度一分钟内完成看诊、采血、缴费等事宜。通过在门诊楼中设置大量门诊自助服务机,搭配微信小程序等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智能化”导诊。

此外,院区还拥有库发核一体化全流程智能管理的药房、机场式布局的门诊诊区、智慧手术室等多项人性化、智能化的设计,会让患者的就诊体验更加便利。

3年来,副中心的医疗环境稳步提升。未来,副中心在向着建设国际一流城市的同时,也会不断健全完善卫生医疗相关体系,提升居民健康保障。落户副中心的医疗资源也正随着医联体建设向基层伸出“根系”,为更多居民提供更稳固的健康保障。

本报记者 池阳/文 常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