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沂市罗庄区紧紧锚定“城郊型”乡村振兴定位,以建设城乡融合的“水美乡村”引领罗庄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富有罗庄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聚焦“空间重塑”

实现城乡要素循环共促

按照片区化发展思维,依托丰富的水系资源,罗庄区确立了南涑河、陷泥河、沂河沿线片区梯次开发的建设时序;探索“水”符号在乡村的表达路径,艺术化再造水美罗庄景观,努力构建城园共生、绿色生态的全域大美景观风貌。

据了解,罗庄区开展水系连通、沿河治理行动,整合资金6200余万元,实施南涑河、老涑河生态治理工程,铺设河道公路10.2公里,新建桥梁7座,同步配套绿化、清理拦水坝17处,先后打造南涑河绿色生态长廊、武河湿地等系列精品水系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罗庄区大力实施“四雁工程”,健全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和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保障其合法权益,实现“留得住、有保障、干得好”,吸引更多在外地创业、就业的人才自觉返乡,顺利融入乡村社会。

围绕解决“用地难”问题,罗庄区做好农村空闲土地盘活文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5亩,完成农村空闲土地盘活3宗、633亩;积极探索适合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需求的供地方式,全面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罗庄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法需求进行全面摸底,与农业银行、罗庄区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乡村产业需求对接洽谈制度,围绕增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金融服务覆盖宽度和深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化“以工促农”

实现工农文旅融合共富

近年来,罗庄区大力扶持花木、粮油、预制菜、柳编、蛋品等优势产业,5+N产业体系规模凸显。其中,花木产业以中国(临沂)花木博览城为龙头,带动花、鸟、鱼、宠产业全面发展,年交易额达到60多亿元。另外沙沟芋头、塘崖大米、梁庄大蒜等传统“土特产”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并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

在文旅产业上,罗庄区充分发挥城郊优势,突出“卖产品+卖体验”结合发展路子。依托南涑河沿岸16公里“城郊型乡村振兴”路线,挖掘文旅资源,持续打造朱张桥西北村年代博物馆、焦沂庄桂花产业园、大丁庄“临郯青年救国团党性教育基地”等新场景,实现了串珠成链。

同时,罗庄区结合农业、非遗、研学、露营等周边资源,持续壮大以“东蔡”文创、民宿为内核的微度假产业集群。“乡遇·东蔡”“乡遇·半山”等民宿文旅项目成为城郊游打卡地。

此外,罗庄区还依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了遇见书圣、淘萌主最临沂、IP数字人“沂小蒙”等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IP。在联村共富上,构建“以工促农、联企兴村”格局,大力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探索股份富村、项目强村、金融助村、工业兴村、产业立村、电商活村6种联企兴村模式,建设 “工农融合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2个。建设七慕食品、花埠菌业等产业项目21个,共富工坊、小微产业园18个。鼓励组织号召力强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建联合社,实行跨村、跨业态纵横向联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出“片区思维”

实现乡村建设宜居共享

据了解,罗庄区以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开展村庄清洁系列战役等活动,建立长效管理、监督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乡村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一时美”到“时时美”。同时,罗庄区投资3.5亿元建设黄山镇、册山街道两个片区基础设施,着重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排水等问题,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册山街道投资500万元实施的水系连通工程,修筑渠道100余公里,15个村庄“润街润巷”,1.2万亩水稻实现自流灌溉,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罗庄区还大力开展了基础设施一体化、医疗资源共享化、教育资源均等化等多项重点工作,为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促进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政务服务、电子政务、村居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区、街镇、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罗庄区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品质更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强“数字赋能”

探索乡村治理多元共治

罗庄区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点区,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臻完善。一是健全乡村治理机制。

同时,罗庄区积极推广“阳光票决”“街巷管家”“村民代表管理”等做法,村级事务更加阳光;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路径,注重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作用,激发群众参与治理新活力。实行“美德积分”“红黑榜”,推动“掌上办”,有效推进村民共治共享。

此外,罗庄区深化文明实践阵地、队伍、活动、项目、机制建设,采取“志愿+农业”“志愿+文明”“志愿+服务”等形式,打造一批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努力让文明风尚走入群众工作生活日常;定期推荐评选各级“好人、最美、模范”等系列先进典型,积极营造正气充盈、崇德向善、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