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临沂市高新区按照临沂市委乡村振兴“12345”工作思路和“15333”工作部署要求,把乡村振兴作为“突破高新”的重要内容,以“农村环境大变样、农业产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大增长”为目标,聚焦“干净、整洁、绿色、产业、特色”五个维度,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开展“企村联建”行动
因地制宜培育“土特产”
据了解,高新区制定出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乡村振兴片区建设规划》,部署实施农业质量提升工程、特色产业塑造工程、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智慧农业培育工程“四大工程”,明确78项年度任务,推进农业加快向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智慧化、品牌化发展。
今年以来,高新区把群众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工作重心,创新推出工业反哺乡村、项目占地奖补、拆迁经费奖励等政策,制定出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资金奖补办法,组织开展“企村联建”行动,选取86个重点企业帮扶区内47个村居,在全市率先为村居兑现集体经济增收奖励资金,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路子,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全市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高新区因地制宜培育黑木耳、豆虫、磊石桂花等“土特产”,新发展羊肚菌、猕猴桃等特色种植120亩,全区特色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年实现产值1.2亿元;新培育鹦鹉养殖、马铃薯种植等设施农业产业项目3个,带动人均年增收2万元;打造九庄“木耳+玉米”轮作种植基地、寿益庄“菌豆轮作”种养基地、寿益庄“菌豆轮作”种养基地等3个循环农业产业项目,“巴乐氏”奶牛、“源赞”肉牛等标准化养殖项目成为区域品牌。
同时,高新区积极发展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扶持壮大太合食品、丰之坊等一批农业龙头,新招引落地佳沃农食、润达预制食品等精深加工项目5个,总投资16.2亿元,全面投产运行后,年可增加食品产业产值26亿元;实施品牌化引领战略,丰之坊成为省内最大的杂粮、粗粮加工企业,巴比熊综合实力进入同类型企业前10名,太合食品生产的肉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全区规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4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3家,前三季度实现产值54.6亿元,同比增长6.1%。
“全域整治”农村环境
鼓励支持特色产业扩规模、提品质
今年以来,高新区按照“干净、整洁、有序、绿色”的工作标准,对农村环境进行“全域整治”,部署开展村庄清洁、道路硬化、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弱电下地、残垣断壁整治、污水治理、绿满高新花满村“七大行动”,全面改造乡村各级道路,累计提升西外环、西中环、启阳路等辖区道路14条,硬化、绿化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全面实施黄官路、北三八路、虎东路等重点路域提升工程,全面完成解放路西延工程拓宽拆迁。
连片推进印象·拾光里农文旅融合片区,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67个,建设口袋公园12处,全部村居达到“八有五美”标准,村庄“户户通”硬化率、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均达到100%,城乡面貌向“绿美韵”稳步蝶变。
值得注意的是,高新区大力发展合作社,深入实施“双增”工程,推进果燃红合作社联合社“共富工坊”、惠农合作社、誉丰种植合作社等4家合作社提升联农带富能力,创新发展合作社12家,成立共富公司5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8家,鼓励支持特色产业扩规模、提品质,有效带动10个村增收100余万元。
截至目前,高新区行政村集体收入过30万元的有28个、占比84%,过50万元的有23个、占比62%,过100万元的12个、占比32%;力争到年底,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75%以上的村超过50万元,50%以上的村超过100万元。
实施美德积分、文化惠民活动
建好用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
按照“为群众服务、带群众致富”工作标准,高新区深入开展“党群同心新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抓基层党建促“一升一降”工程,逐村制定“十大为民实事”,设立专项奖励等4项激励政策,逐村研判头雁履职情况,以信赏必罚导向退出17.6%的不胜任村党支部书记,确保实现有人干、有能人带着干;强化清廉村居建设,扎实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截至目前,全区已有52%、40%的村分别实现热线工单和省级以上信访量同比下降。
同时,高新区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美德积分、文化惠民活动,开展送戏下乡、电影放映、乡村阅读等各类基层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实现文化活动村居(社区)覆盖率100%,成功承办山东省蹦床比赛、“跳动齐鲁”跳绳比赛等赛事。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定期组织“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引导树立向上向善的新风尚。
据了解,高新区坚持德法并重,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打霸治痞,建好用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开展群众举报问题“清零”行动,共梳理农业农村领域群众反映问题51件,率先在全市完成化解任务。
此外,高新区始终将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完成4.33万亩高标准农田设施问题排查整改,落实种植面积5.46万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