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楼市有点复苏的意向。
多地的成交量明显攀升,大家好像又对买房感兴趣了。
不光是咱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重点城市的数据更是让人惊讶。
苏州的国庆销售破了36个亿,有的楼盘一天就卖出了78套房!
北京的新房认购量几乎翻了2倍,上海也是同样的节奏,成交量翻倍,购房者返场率急增。
广州这边看房的人暴增了330%,深圳成交量直接飙到了979个亿。
这阵势让人不禁想问一句:真的是楼市活了?
01
政策方面的利好可以说是楼市复苏的一个重要推手。
像是降低首付比例啊,延长贷款年限啊,这些政策可都给想买房的人大大降低了进入市场的门槛。
再加上公积金贷款额度的提高,让许多普通家庭有了更多的支配空间。
这样一来,购房成本降了,潜在购房者进场的概率自然提高了不少。
再看需求端,经济慢慢复苏,人们手头的钱多了,有能力买房的人也增多。
这一点在那些人口不断流入的大城市尤为明显。
你看武汉,这城市的常住人口近十年增长了好几百万!
多出的这些人不论是买房还是租房,这都直接推高了住房需求。
人口不断涌入,正是一些城市能保持房价热度的原因。
购房者的信心呢,也随着市场的变化有所恢复。
市场看起来火热,这种情绪是会互相传染的。
一些此前犹豫不决的购房者现在开始抓紧机会,他们觉得房价似乎触底了,是时候该出手了。
再加上各种“利好”老带新人进场,一来二去热情自然推高。
02
现在的楼市热潮能真正持续下去吗?
咱们先说库存压力吧。
据某些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现在全国的房子库存量高得吓人。
几千万平方米的未售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已经到了接近23个月,创下了近年来的纪录。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有将近两年的房源得卖个不停,才勉强消化现有的存量。
问题来了,房子再多,你拿什么来消化?
如果需求持续不振,这一堆库存堆在那,不管开发商咋宣传、咋打折,都没法让市场真的乐观起来。
再来看购房者的心态。
这年头,未必谁都有下定决心买房的勇气。
其实,很多人现在依然持一种“等等看”的态度,也就是观望情绪非常重。
为什么呢?
房价虽然有所回暖,但跌了这么多年,谁都不敢确保这是真正的触底。
所以,越是不稳的市场里,人们反而越谨慎,尤其是在那些直到现在也没看到房价回升迹象的二三线城市。
大伙宁愿多看几个月,也不愿在下一轮的价格波动中被“割了韭菜”。
别忘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大家什么都不能躲开的就是经济问题——通胀压力、产业链调整这些都会间接影响收入和买房能力。
如果某个僵硬的环节断了,钱袋子紧了,那反过来,不管是刚需还是改善型需求,都可能陷入停滞状态。
而且咱国内的人口结构往老龄化方向发展,光靠上一代买房,不长期看也不可持续啊。
03
楼市未来的走势确实悬念重重。
政策确实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为政策一出,整个市场的走向就会发生明显变化。
假设未来政府持续给楼市松绑,比如进一步下调按揭贷款利率、降低购房的购置税,甚至可能延长贷款年限,它的确能在短期内刺激很多潜在购房者进入市场。
但是,再有力度的政策推动如果没有足够长的执行期,市场只会涌现出一波短期购房热潮,长期影响力有限。
大家都见过过去的各种“救市”政策,其影响大都止步于政策窗口期,过了就容易回落。
这波你期待政府靠政策能把楼市抬高几层,还真有点盲目乐观了。
再说供需,这是楼市的核心问题。
不少城市库存沉淀严重,房子多,但能买的人没那么多,或者说户型、地段一直没贴合大多数购房者需求。
就算政策再好,如果开发商老是开发些豪宅拿捏“不准需求”,那怎么都解决不了库存积压的问题。
想要让楼市持续保持火热,还是要回到“供需”这个老谱上来。
开发商要不就慢点盖房,别搞那么多供过于求,毕竟市场消化能力是有天花板的;要么能学点聪明点 —— 把产品着眼于大众需求,那样才能一手满足市场又解决自己的库存难题。
收入不稳,那房子怎么买就得仔细掂量着来了——这是基本生活才最重视的问题。
04
如果你现在正在考虑买房,我的建议是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定。
想买房?
那就要看你是不是真需要这张长期车票。
刚需的,那你就别太跟着市场的起伏跑来跑去,合适自己生活的房子、预算内的价格,没必要非得等一个所谓“最佳时机”。
预算尤其关键!
去贷款,只拿你能轻松还得起的钱,岳不群剑法是可以练,但赚钱别搞得太悬崖勒马。
投资方面呢,得悠着点。
现在这个局面,开发商、银行谁也盘算得比咱周全。
行情反弹但内幕灶火旺不旺还得再看,风险就在那些看起来“划算”的机会中,不靠谱的项目里有坑可能比你想象的深。
所以,长期来看,如果没特别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要不就别往房市撒钱。
哪个选择合适?
这市场讲究的就是个“预判准则”,行情瞬息万变,有时理性并不体现在“买”或是“观望”,而是体现在做出是否合适的决策。
总之,决定之前最好别冲动,事先调研几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