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做出的味道也不同。道理相同,相同的一首题目,不同的诗人也会写出不一样的味道来。比如,李商隐和杜牧都曾写过《登乐游原》,一首五绝,一首七绝,但都是一等一的好诗。
乐游原,是长安城南的一片高地,早在汉朝就是皇家风景名胜区,当时叫作乐游苑。当年,汉宣帝和许皇后到这里游览,乐不思归。后来许皇后难产而死,就安葬在这里,汉宣帝为她立庙,名字就是乐游庙。再后来,乐游苑因为地势高,以讹传讹,成了乐游原。
到了唐朝,乐游原已经被圈进了长安城中,成了长安城的制高点,站在这里,全城的美景尽收眼底。而且,原上有庄严雄伟的青龙寺,再往南走就是风景优美的曲江池,算是“占尽城中好物华”。
有唐三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再次驻足停留,留下了近百首乐游原诗词。
但,要论以简单的内容表达最丰富的内心,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没有人能超越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本诗是即景感怀之作。临近傍晚,诗人心情有些不畅,于是驾车登上乐游原,想借此驱散烦恼。夕阳虽是无限美好,但美好时光终究短暂,黄昏也即将来到。
前二句解释了诗人驾车登乐游原的原因,后两句借景抒情,夕阳之下的景色都是无限美好,只可惜这一切都是黄昏来临的前兆。
“无限”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之景的极致赞美。
“只是”二字却笔锋一转,将热烈的赞美转入伤感和无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诗涵义十分深刻,不仅是对自然景象,也是对诗人自身以及所处时代所发出的惋惜和感慨。
此诗作于晚唐,时代没落之下是诗人的家国沉沦、身世迟暮之感。即使他仍心怀抱负,也再没有施展能力的机会了。自己就如同这处于夕阳之下的景物一般,纵使无限美好,也终不敌黄昏匆匆来临,夜色吞没一切。美好都是短暂易逝的,不由令人伤感。
这首诗是李商隐诗中较为独特的,因为通篇没有用典,且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一反李诗常有的晦涩难懂,实为可贵。
杜牧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他也有一首《登乐游原》,我觉得也不错。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安史之乱后,由于曲江日渐破败湮灭,而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沉郁,所以更多地希望能到高地上来走一走,散散心。杜牧就是带着这种心情登乐游原的。希望通过登高骋目,以抒胸怀,缓解郁结心头的沉闷之气。
秋风一起,天高气爽,本可极目千里。但令写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皇城的郊野竟然如同荒漠一片,连一棵像样的大树都没有了!
安禄山叛乱,使国家基业彻底动摇,藩镇割据,战祸连绵,再加苛捐杂税,民生凋敝,“看取汉家何似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使他敏锐地感觉到国脉衰微,国之将亡的征兆。
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长安之初,杜甫《春望》诗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句,皇城和宫阙被砸的砸,烧的烧,到处都成了瓦砾堆,但树木还没有遭殃,到了杜牧晚年,登上乐游原远眺,城里城外不但更加破败,而且连一棵像样的大树也没有了。因为完全是真情实景,就显得格外真切自然,感人至深。
杜牧的这首《登乐游原》,可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并称绝唱,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