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贺佳雯 北京报道

10月29日,“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4”城市健康专题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论坛同步发布《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通过健康服务、健康产业、健康行为、健康设施、健康环境、健康效用等维度,评价城市的健康水平。该指数样本包含86个大城市和210个中小城市,最终评定出30个引领级和优质级城市。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原司长毛群安在会上指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要把握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问题,以“全民健康、共建共享”为目标,主要任务包括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和发展健康产业

毛群安强调,健康城市建设要以全面社会健康管理为目标,其评价指标要具有建议性、导向性、灵活性,通过科学评估的形式,着重关注慢性病、精神疾病的预防和管理等方面。除政府评估外,“清华城市健康指数”作为第三方评估工作的研究成果,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有效抓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现场获悉,《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研究显示,从整体看,全国城市健康水平与上一年度结果相比略有上升,东部城市健康水平持续引领全国,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三个城市群的城市健康水平位列全国前三。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城市组排名中,北京与上海位置互换,北京的城市健康水平重返第一,上海变为第二。

从产业角度观察,京沪深杭蓉等城市在健康领域的市场主体、注册资本规模、产业聚集度较高;而从环境角度观察,南方地区明显优于北方,这主要是由于空气质量造成的差异,北方的空气质量整体仍低于南方。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健康现象。西部城市在促进运动方面处于领先地区,平均户外人均运动时长53.07分钟/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29分钟/人。特别是西藏拉萨、林芝和甘肃酒泉等地,运动时长、运动消费、运动设施等指标增长迅速。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研究专员李丰婧分析,西藏林芝、甘肃酒泉近年来加大了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施力度,通过举办特色户外赛事、加强设施建设、推广全民健身与文旅运动深度融合、推动体育精准扶贫等方式,形成特色化的城市健康发展路径。

对于如何提升城市健康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在论坛上表示,医疗卫生系统应该由过去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也是我国深化医疗改革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有的城市过度建大医院,我听说有一个城市,平均每个居民一年要住5次院,才能把他们大医院的床位填满。”在董家鸿看来,健康中国的关键其实不是建大医院,而是要强基层。他认为应该通过强基层为居民提供从预防、治疗、康复、慢病管理、高龄照护甚至临终关怀的全周期健康医疗服务,而大医院仅仅是治疗健康过程中的重病和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