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风起堂主人
来源 | 风起堂观察(funqitun)
投稿 | funqitown(微信)
01
中科大教授:学生去澡堂拎的都是华为资料袋
30多年前,有同学问余承东在哪里工作,余承东回答在深圳华为,同学疑惑:没听过这个公司!
确实,30多年前,华为确实还是个小公司,甚至是某国企口中“渔民办的个体户”,国企不要的人才,才被华为捡了漏。
“一流人才去美国,二流人才进机关,三流人才进央企,四流人才进外企,能到华为来的,全都是五流人才。” 这虽是感慨,却也是华为早年吸引人才的真实困境。
但任正非却要打破这个困局,要让“高校成为华为将来的人力资源池”!
数年后,华为几乎垄断了国内工科高等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去向。
1997年,华为常务副总裁郑宝用到访坐落在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让郑宝用大感惊讶的是,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知道华为。
中科大一位教授对郑宝用开玩笑说:你们在高校的工作实在是非常的到位,学生们到澡堂洗澡的时候,手里拎的都是华为送的资料袋。
其实,这时候的中科大,已经成了华为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
又岂止是中科大。
时任教育部长曾安排下属对华为录用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做过统计:全国前20所重点高校的,计算机与通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将近20%去了华为!
举个例子,陈珠芳和徐文伟到东南大学招人,一场招聘会下来,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研究生班的毕业生,全都报了华为,学校想留一个都留不住。以至于校方分管研究生分配工作的老师说:“你们华为太狠了吧,把一锅都端走。”
再比如,2001年,重庆邮电大学电信专业一个40余人的毕业班,39人进了华为;东南大学无线电专业30人的毕业班,25人进了华为。
如此彪悍、近乎垄断高校优秀毕业生的华为,以至于教育部都不得不出台规定,对用人单位在学校的招聘人数实行限制。
02
任正非:让高校成为华为的人力资源池
没有名气、没有背景的小公司华为,如何才能实现英才汇聚?
华为高管郭平说,当时选择华为,只是为了找一个落脚点。
余承东清华硕士毕业进华为时,最初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实在不行就出去美国留学。
9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本科就被称为天之骄子了,更何况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硕士、博士,要让他们放弃出国留学、外企巨头、机关国企,来投奔名不见经传的华为?
难度可想而知。
根据相关资料,我们梳理出任正非采取的4大举措。
第一,请来一个跟高校领导对得上话的人
陈珠芳,原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员、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退休后加入华为(华为人亲切称她为陈老师)。
1986年,任正非邀请陈珠芳一起创业,但当时陈珠芳身为学院主要领导之一,没敢冒险,拒绝了。
8年后的1994年,任正非发出第二次邀请,但当时学院正在办干部管理学习班,“还是很有钱的”,陈珠芳没舍得放弃,第二次拒绝了邀请。
又过了近半年,任正非第三次邀请。任正非亲自给陈珠芳打电话:“你到底来不来?你不来我就请别人了。”这一次陈珠芳没犹豫,爽快答应,第二天就到了华为。
然而,一直从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陈珠芳,本以为任正非让她来管科研,结果任正非却要她管人力资源。
任正非:我需要的是一个跟高校领导对得上话的人,让你一个教授做人力资源工作,目的是要让高校成为华为将来的人力资源池。
原来,这才是任正非的宏大目标!
当然,陈珠芳也确实没让任正非失望,短短几年,华为就成为国内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选。
第二、待遇吸引
为什么华为能让国内高校成为华为的人力资源池?甚至华为的招聘人数变化在当年都能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形势和人力市场水平?
肯给钱当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华为前高管回忆称,1996年,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加入华为的起薪分别是2500元、3000元、4000元,1997年就涨到了4000元、5000元、6000元以上(本人1998年师范毕业成为公办教师,月薪只有390元)。
这位高管难以理解的是:毫无工作经验的学生们为什么要给这么高的工资?
但是,原成都电信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李少谦教授,却对华为的高工资给出了极高评价:“任正非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待遇,华为每年从学校招收大量优秀学生,学生刚毕业就能拿到5000元工资,这样也顺势提高了我们这些教师的待遇和科研经费的投入。”
任正非说:“华为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让员工分到更多的钱,让员工及其家人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人散财聚,这样的华为,当然会让一贫如洗、胸怀大志的年轻人趋之若鹜。
第三、氛围留人
很多华为老兵都非常喜欢华为早期的开发氛围,不像企业,倒像是大学。
华为前高管刘平说,在开发C&C08数字交换机(华为内简称08机)的紧张阶段,开发人员上下班不用打卡,完成任务就行。一帮年轻小伙们晚上加班到很晚,半夜2、3点钟才回去是常有的事,早上睡到11、12点才起来,吃了中饭接着干。
而任正非给很多老华为的印象,却不像老板,更不像企业家,倒像是校长、家长。那时候的任总,会经常到开发组来,和大家一起聊天吹牛,请大家吃宵夜。
被导师评价称“不适合到企业工作”的余承东,进了华为却发现,这里简直跟校园差不多。研发办公室很简陋,工程师们个个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有人写代码还能把脚放到电脑桌上,还有女生在工作间隙做靠墙倒立……
正是这种自由开放的氛围,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有的甚至放弃了研究所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或者拒绝毕业分配,硬是留在了华为。
第四、与高校合作办研究所,近水楼台先得月。
请来陈珠芳后,任正非给了陈老师一个王牌,和高校建立科研联合实验室,华为每次投资10万元,华为不要研究成果的著作权,只要想法。
此后,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都陆续成了华为长期的技术合作伙伴。
近水楼台先得月,与高校的良好合作,不仅扩大了华为在高校的影响力,也吸引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03
任正非:我们是先给予,再贡献
今天的华为,不仅成为自主科技的象征,也成了国内打工人的向往。
套用一句“这世上有两种人”的流行说法,这世上也有两种打工人。
一种打工人是华为的奋斗者,只要你愿意吃苦,愿意拼自己,就等着用麻袋装钱吧;还有一种是进不了华为的打工人。
这世上也有两种老板,两种企业家,一种是任正非,是“别人家的老板”;还有一种是“你的老板”。
任正非说,“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
任正非还说:我们明确先有鸡,鸡先生蛋,我们是先给予,再贡献。
所以,华为成为国内顶尖工科院校优秀人才的就业优选和首选。
不仅如此,华为模式还很好地解决了国内企业留不住顶尖人才的问题。
于是,华为成为汇丰银行联席总裁口中“全球唯一用好中国人才和非中国人才的公司”。
只是,任正非是别人家的老板,国内大多数企业的老板,学不会任正非,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学。
参考资料:
田涛 吴春波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田涛著《华为访谈录》、《理念·制度·人》;吴春波著《华为没有秘密》;
吴建国 冀勇庆 《华为的世界》;
李玉琢《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
注:本号所发表内容凡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者未注明出处的均来自网络,系转载,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