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与世长辞以后,他的小女儿李敏悲伤过度,沉浸在失父之痛中久久不能自拔。年少时与她亲厚的王海容得知此事后前来探望。

“咚咚咚......”

听见敲门声的李敏起身向门口走去,只见身穿军绿色大衣的王海容出现在门前,一脸笑意地问她近来可好。

闻声赶来的小女儿凑到妈妈身前,一双大眼睛盯着来人叫道:“阿姨你好!”

李敏赶忙拽了拽女儿的衣袖,解释道:“不是阿姨,是姐姐,海容姐姐。

王海容顺势蹲下来打招呼“你是冬梅吧?你好,我和你同辈,叫我海容姐姐吧”。

和李敏年龄相仿的王海容为何与她的女儿孔冬梅成为了姐妹,这其中又有什么联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海容

1938年9月25日王海容在湖南长沙湘潭医院出生。

他的爷爷王季范因为喜欢林则徐的风骨,便取其写过的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孙女起名海荣。

王季范是当地著名的教育家,在长沙长郡中学当校长。

毛泽东和王季范的母亲是亲姐妹俩,年少时,两兄弟经常居住在外祖家。

为了照看这个比自己小九岁的弟弟,王季范便天天带着他上学堂,毛泽东也亲切地唤王季范为九哥,两人感情格外亲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红军长征结束后,部队转移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此时毛泽东已经成为中共核心领导人。

王季范得到消息后,便将儿子王德恒送往陕北,让他跟着毛主席参加革命

王德恒到达延安后,先在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结业后返回湖南老家开展地下工作。

与此同时,王德恒已经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有了一双儿女。

女儿王海容三岁,儿子王起华一岁。

同年,王德恒在一次执行任务的途中被特务发现,子弹击中了要害,年仅30岁就牺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场

父亲去世后,为躲避战争王海容和弟弟跟着母亲居住在外祖家里,靠着母亲当教员的微薄薪资度日。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才回到爷爷王季范身边,完成了小学学业。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邀请王季范前往北京。临行前,王季范询问孙儿们想要自己带什么礼物回来。

王海容一直听说北京的苹果又大又香,便表示想要一个苹果做礼物。

爷爷有点不甘心,边对小海容说:“我这次是去看毛主席,他是你表姥爷,你没有什么话跟他说吗?”

年幼的王海容在家人的提点下,动手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不仅表达了她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更是提出想要一个篮球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海容少女时代

这次拜访过后,王季范虽然没给孙女带回来篮球,但却接受了毛主席的邀请。几个月后他便带着一家人北上,来到北京生活。

来到北京不久,王海荣就在颐年堂见到了毛主席。年龄尚小的王海荣并不觉得紧张害怕,反倒大大方方的和主席聊起天来。

主席表示自己记得她写的那封信,但是工作太忙了就没来得及给她回信,还请她不要放在心上。

王海荣却抬着小脸直言不讳地说道:“我还向你要了一个篮球呢,你也没有给我”,逗得主席哈哈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北京后,王海容先后就读于师大女附中、北京女五中,这期间她经常陪伴爷爷王季范出入中南海。

她的年龄和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李讷相仿,三个人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感情非常亲厚

1958年高考过后,由于成绩不理想,王海容与大学失之交臂。渴望成为化学工程师的她,并没有气馁,反而召集同学组建了学习互助小组。

就在这时候,轰轰烈烈地“大跃进”席卷中华大地,年轻的心被工农建设的春风吹得热血沸腾。

王海容下定决心投入到工农生产事业中来。她兴冲冲地跑到家人面前,将自己的想法一吐为快。

没想到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家人们都觉得工农生产固然重要,但眼下还是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一向和睦的家庭氛围被王海容突如其来的冲动打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跃进漫画

软的硬的都用上了,可家人就是不松口,万般无奈之下,王海容想到了先斩后奏。

她趁家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跑到大街上寻找工作,最终在北京的一家化工厂找到了一个学徒的职位。

瞒着家人偷偷办理了入职手续后,才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家人见木已成舟,多说无益,便默许了她的决定。

在化工厂当学徒的日子里,王海容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思考问题变得越发成熟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化工厂

她后来回忆道,当时很多人觉得读了12年的书去化工产当学徒太屈才了,但是她却并不觉得可惜。

在化工产学习的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也是在这里她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的美妙。

她认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了更好地生产发展,正是有这么多默默无闻的工人朋友无私奉献才会有我们的美好生活。

同时她还意识到,她的劳作不是为了封建地主,不是为了资产阶级,而是为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中国人民

现在工人阶级执掌政权,是工人农民的天下,作为一名工人参与生产实践是值得骄傲自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厂工人

时间一晃,来到了1960年。王海容在化工厂当青年学徒的经历引起了中国青年报的注意。

为了鼓舞广大青年投身到生产建设中来,中国青年杂志向王海容发出邀约,请她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学徒经历。

在化工厂获益匪浅的王海容正愁一腔热血无处释放,便爽快地接受了邀约。很快一篇洋洋洒洒的千字文就诞生了。

但是考虑到自己文笔稚嫩,又将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用以鼓舞广大青年,王海容就有点胆怯了。

她想能不能请主席公公把把关,做些指导。于是提笔给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青年杂志

信中写到“中青杂志得知我的经历后邀请我写一篇文章,用来鼓舞中国青年端正态度,积极投身于工作中,同时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主席公公对青年群体的寄语。文章我已经完成,但考虑到文笔欠佳,思想不够成熟,所以请主席公公指点修改。稿子随信一起寄去,如果主席公公没有时间,还请尽快将原稿寄回。

消息和信一起消失了,等了两个月,还是杳无音信。王海容考虑到主席政务繁忙,便决定不再打扰。

可偏偏就是这么巧,10月中旬的一天,王海容收到了通知,主席邀请她10月17日下午三点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王海容

当天,王海容准时来到中南海。一进屋她就看见毛主席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信纸。主席见她进来,便随手递给了她。

王海容仔细一看,第一页上红笔工工整整的的写着八个大字,第一行“我的经验”,第二行“徒工王波”。

她看了看主席公公,又接着往下翻,发现每一页都有朱笔改批,有的段落甚至是另起重写的。

她激动地在心里读了起来:“我们要牢牢记住,真正的知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任何书本知识只有作者们在实践中反映了客观真理,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否则,书本上的道理便只是无用的假道理,决不是能够改造世界的有用的真理......”

待她看罢,主席同她进行了亲切的交谈。王海荣这才知道主席为她起名王波是为了保护她不被外界打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方化工厂

从王海容口中,主席了解到目前青年群体、学校学生、工厂工人的生活状况。

王海容大方活泼,能说会道,聊天气氛一直很愉快。直到两个小时后,天色暗了下来,才结束了对话。

从中南海出来的王海荣拿着主席公公修改的稿子,心情很是舒畅。

不久后一篇笔名为“徒工王波”的文章《我的经验》,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编辑部还为此撰写了编者按。这篇文章给广大的青年朋友带来了鼓舞和希望,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经验》

《我的经验》发表的这一年,王海容再次向高考发出挑战。这一次,她成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进入到北京师范学院学习俄语。

时值三年灾荒,京城内外到处都有吃不饱饭,饿肚子的人。

北京师范学院的很大一部分学生需要经常回乡下老家补充营养,因此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都冷冷清清的。

饥馑之年更显得读书珍贵,王海容把握住在校的每一分钟,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手不释卷的情景已成为常态。

为了节约时间,她很少回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集体宿舍里度过。除了自己的专业俄语,王海容的兴趣也相当广泛

在校期间她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博览群书,涉猎哲学、文学、历史、军事等各种文化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

1962年12月26日,时值毛主席七十大寿。心情愉悦的毛主席在中南海设了家宴,邀请亲朋好友携子女前来庆贺。

王海荣陪同爷爷王季范一同赴宴,在这里她遇到了今后的英文教师章含之

章含之是章士钊的女儿,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今天她也是陪同父亲前来的。

宴会开始以后,兴高采烈的毛主席与各位仁人志士谈古论今,指点江山。席间觥筹交错,气氛热闹非凡。

兴尽之后,主席便询问起后辈们的近况,得知章含之擅长英语后,决定聘请她做自己的英文老师。

又对王海容说道:“海容,我这里的大门可是一直为你敞开的,你什么时候想来就过来住下,愿意的话也可以住下来不走,就算做我们家庭里的一员,你看要得不要得?只是不晓得你爷爷舍得不舍得,放心不放心哟?

王季范听了便说道“老弟呀!什么舍得不舍得,要是不舍得当年也不会把德恒送到延安。如今都太平了,海容若是能跟着你建设新中国,我又怎么会不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寿辰合影

转眼间大学生涯就结束了。毕业后王海容接受政府的分配,来到位于北京东城的外交部。

在这里她收到通知:“即刻前往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

虽然之前零零碎碎地学习过一些英文单词,但却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教育。王海荣学起英语来十分吃力,但时间紧任务重,她不敢懈怠。

得知表外孙女的情况后,毛主席特意请自己的英文老师章含之抽时间为王海容补习英文。

从此每个星期王海容都会在章含之的悉心教导下,补习英文。由于她勤奋好学,进步非常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

除了学习以外,王海容还观察到外语学院在教学改革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

为此她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详细地介绍了改革留下的弊端,并请求上级领导尽快给予纠正。

她的意见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他当即转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陆定一,要求他立即调查、及时改正。

并且给他留下了一段话“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孙女儿,也是我的外孙女儿。你如果想找她谈谈,可叫我的秘书徐业夫送她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定一

一年后,王海荣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顺利完成进修任务后分配到外交部办公厅综合部工作

进入外交部以后,王海容主要负责部长与周总理的文电收发工作。

毛主席晚年身体不便,很少会客。作为下属和亲属的王海荣时常陪伴在主席身边,经常充当主席对外的传话筒。很多重要的指示便是由她通传出来的

同时毛主席也很疼爱这个晚辈,经常对刚刚参加工作的王海容给予指导,加上自己勤奋刻苦,王海容的工作能力大大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海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逐渐开放国门、对外建交。成熟干练的王海荣经常陪伴毛主席会见外宾,十次新闻报道里,她的身影就有九次,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外交女王

七十年代初为了促成中美建交,王海容远赴巴基斯坦与基辛格见面,共同商讨尼克松访华的相关事宜。

为了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王海容忍着吃不惯的西餐前往联大参加会议为接待伊朗公主前后奔波,日夜操劳。参与主持乒乓外交,推动中美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海容

在外交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职位也步步提升。

1970年她被提拔为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1971任职于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1972年被提拔升任为外交部部长助理。

1974年,这年她年仅36岁,来到了事业的巅峰,成为了外交部副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海容

1976年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举国同丧。陪伴了毛主席11年之久的王海容悲痛不已,连日来以泪洗面。

她感念主席公公的亲人厚待,知遇之恩,栽培之情。

自她年少来到北京,主席公公就将她视为自己的亲外孙,谆谆教导犹在耳畔。

长大后参加工作,主席公公作为她事业上的领路人,时常提点,处处关心,才得以成长为合格的外交官。

主席公公建议她读红楼,品聊斋,丰富学问的情景犹如昨日。往事忆上心头,王海容更觉肝肠寸断。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三年过去了。毛主席的女儿却陷入失父之痛的悲伤情绪中久久不能自拔。

王海容担心她再这样下去身体受不了,为了宽慰李敏振作起来,王海容来到她的住处探望她,便遇上了开头那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李讷

2017年9月9日王海荣在北京逝世。为了送别这位功勋卓越的外交家,曾任国家领导人的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同志前来悼念,参加遗体送别仪式。

毛泽东的外孙女孔冬梅觉得王海荣和外祖父有着奇特的缘分

王海容以下属和亲属的身份陪伴毛主席走过了人生中最后的11年,是主席晚年最重要的人之一。

若干年后,又在同一天离世,冥冥之中注定了天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体告别仪式

值得一说的是王海荣一生未嫁,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我国的外交事业上。

生前她和母亲,弟弟,弟媳,侄子侄女共同生活在中南海旁边的一座欧式小楼里,一大家子和和睦睦,美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