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大旱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在过去手艺人是非常吃香的,很多的手艺人都是“吃百家饭”的,就是去别人家干活的话,不仅有工钱,而且还是要管饭的。

这样既能挣钱补贴家用,而且还能给家里节省一些粮食。所以在当时,很多的父母在孩子几岁的时候就送他们去跟着师傅学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手艺学到家 了,他们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也是完全没问题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中的多数已经渐渐消失不见,只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那大家还知道哪些过去常见的手艺人呢?我们一起来唠一唠。

第一种是钉马掌匠。就是专门给马、骡子等动物钉马掌的手艺人,这可是个技术活。

在过去交通不便利,都是以车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当时马的作用至关重要。钉马掌匠就像是马的专属“鞋匠”。

他们要先把马拴好,安抚好马的情绪,然后抬起马腿,用特制的工具清理马蹄,再把事先准备好的马蹄铁放在马蹄下,用钉子精准地钉进去。

那“叮叮当当”的声音,就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钉马掌匠不仅要力气大,更要技术精,稍有不慎,马就会受伤,可他们总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让马能继续在道路上奔驰。现在有了网络了,很多年轻人半夜就喜欢看人家钉马掌,这也是很解压的。

第二种是剃头匠。

这在过去也曾是非常吃香的职业,小编还记得小时候,村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剃头匠来挨家挨户吆喝。有时候村里一天会来好几个剃头师傅呢。

他们背着个装满剃头工具的小箱子,走街串巷。一把老式的剃头椅,一块热乎乎的毛巾,一把锋利的剃刀,就是他们的全部装备。

大人小孩都坐在椅子上,剃头匠先用热水把头发浸湿,然后熟练地拿起剃刀,在头发上飞舞。他们的手稳得很,能把头发剃得干干净净,还能根据客人的要求,理出各种好看的发型。

那时候,剃头匠可是村里的“时尚大师”,让大家都能清清爽爽。但是如今剃头匠消失了,如果要理发只能是去理发店了,而且价格还都不便宜。

第三种是裁缝匠。

这种手艺人就更厉害了,一块布在他们手里,就像是有了生命。他们拿着尺子,在顾客身上量来量去,然后用粉笔画好标记。

裁剪的时候,那剪刀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沿着线条快速裁剪。接着就是穿针引线,缝纫机“哒哒哒”地响起来,不一会儿,一件合身的衣服就做好了。

无论是过年的新衣裳,还是日常的穿着,裁缝匠都能满足大家的需求。自从有了工业产品后,裁缝也就失业了。

第四种是弹棉匠。

像二三十年前,到了这个季节,弹棉匠又要出去揽活了。他们背着大大的弹弓,走进一户户人家。把旧棉花或者新棉花放在一个大案板上,然后用弹弓把棉花弹得松软。

那弹棉花的声音“嘭嘭嘭”,特别有节奏感。弹好后的棉花就可以用来做被子了,又软又暖和,一床好被子,能让人在寒冷的冬夜睡得香甜。而且这种纯手工的棉被,真的是一被传三代。尤其是谁家如果嫁女儿了,都会提前打制好几床棉被。

第五种漆匠。

就是那是专门给家具、门窗等物件赋予新生命的人。他们拿着刷子,蘸上五颜六色的油漆,仔细地涂抹在物件上。

漆匠的活儿讲究细致,不能有一点马虎,要涂得均匀、光滑,这样家具才能美观又耐用。那些上过漆的家具,在阳光下闪着光,就像一件件艺术品,而且是越用越亮。

第六种是瓦匠。

他们是盖房子的主力军,一块块砖头在他们手里听话极了,和着水泥,一层一层地砌起来。他们能砌出坚固的墙壁,漂亮的烟囱。

无论是普通的民房还是大户人家的宅院,都离不开瓦匠的辛勤劳作,他们就像魔法师,把一堆堆材料变成了温馨的家。

第七种是石匠。

听说他们还是农村“九佬十八匠”之首呢,就是如果这些手艺人坐一桌,那么石匠是坐首席的。

石匠是非常厉害的手艺人,他们对着一块块大石头,用锤子和凿子,雕出各种形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磨、石碑、石像,这些都是他们的作品。他们在坚硬的石头上挥洒汗水,让石头有了价值,有了文化内涵。

可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机器代替了很多手工活,交通工具的变化让钉马掌匠没了市场,理发店取代了剃头匠,服装厂让裁缝匠的生意越来越少,弹棉机让弹棉匠不再走街串巷,喷漆技术让漆匠的传统手艺不那么重要……

这些手艺人虽然在消失,但他们留下的手艺和记忆,永远值得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