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中东已经成了战乱与烽火的代名词。那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宗教矛盾,民族矛盾以及领土纷争,稍有不慎,双方或几方便会大打出手,视人命如草芥。
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巴以冲突,在犹太人看来,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是上帝给予自己的应许之地,现在想要收回,这无可厚非。在阿拉伯人看来,自己的祖先已经生活在这里数百年,而犹太人不过是一群强盗而已。
(一)、纷争不断,不死不休
自从反犹太的纳粹德国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集中营与“水晶之夜”事件后,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萌生复国思想。
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已经离散得太久,也缺乏强有力的凝聚力,不论走在哪里,都是任人欺辱的异乡客而已,唯有回到自己的应许之地,齐心协力的打造出坚不可摧的阵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联合国应犹太人的请求特地设立“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在1947年11月的大会上提出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其中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33个国家都投了赞成票,而共有13个国家坚决反对,还有10个国家弃权。
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大家把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即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也就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而圣城耶路撒冷则暂时交由联合国管辖,这样就能避免冲突。
不过在中东那块地区大都是阿拉伯国家,它们自然不愿看着自己一奶同胞的兄弟——巴勒斯坦被人骑在头上。所以在以色列建国不久,以阿拉伯世界老大哥埃及为主,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等国家为辅的阿联盟,声势浩大的开赴巴勒斯坦地区,准备与以色列决一死战。
当时以色列才刚刚建国,根本未来得及训练军队,甚至很多人都不会希伯来语。但以色列人还是凭借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打败了阿拉伯联军,并实现了领土扩张。
后来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四次,尽管阿拉伯联军人数众多,气势磅礴,可每次还是以失败告终,巴勒斯坦的领土,也在一众阿拉伯兄弟们的节节败退中变得越来越小。
时至今日,以色列已经摇身一变成了发达国家,而且教育、科技以及经济都非常发达,堪称中东之标杆。至于巴勒斯坦,尽管有“一众亲友”的帮衬,不过却愈发的不景气。
其实这主要还是归咎于其内部原因,巴勒斯坦的领土面积只有6220平方公里,却分裂为两个党派。其一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它不主张诉诸武力,而是想通过谈判解决约旦河的领土分割以及耶路撒冷的归属权问题。
还有一个是伊斯兰抵抗运动,即哈马斯,它现在被国际社会认定为是恐怖组织,且与巴解组织以及以色列势同水火。而现在炒得如火如荼的巴以战争,就是哈马斯与以色列的冲突。
(二)、弱肉强食,丛林法则
这场事件的起因,归咎于以色列当局驱逐了某处楼房中的阿拉伯人,这些阿拉伯人不愿离开自己居住的家园,所以不停的朝军警投掷燃烧弹和烟雾弹,以色列警察便出手打了他们。
此事被哈马斯得知以后怒不可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原本就崇尚武力与原教旨主义;另一方面哈马斯内部选举在即,必须拿出强硬的姿态,来面对以色列。接着,就有了频频出现在网络上的铁穹防空系统拦截哈马斯火箭弹的视频。以色列有人因此而受伤,所以做出了回击,双方开始互射了几个来回。
不过哈马斯的火箭弹实在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平均每发射七枚,就会有一枚坠毁,其余的则大都被拦截下来或者威力不是很大。而哈马斯并没有防空系统,以色列朝加沙走廊发射的导弹大都能实现精准轰炸,甚至还有些直接砸到了清真寺上。
其实,以色列的轰炸堪称完美,这个完美不仅体现在它的精准度上,还体现在它的“道德表演上”。
每次以色列在袭击哈马斯主要领导人所在的屋舍时,都会提前给周边住户发短信,提醒他们远离,有时还会让飞机从空中播撒传单。此举在国际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好评,人们都觉得以色列是代表着王道的“正义之师”。
现在以色列已经把哈马斯给炸得鼻青脸肿,其主要领导人大都不敢出来公开露面,生怕会暴露自己的位置。不过,有人认为,如今哈马斯的这番境遇,其实正合其心意。它虽然被炸得很惨烈,却获得了极大战略成功。
毕竟一直以来,哈马斯在人心里都是恐怖组织的形象,它既可以慷慨解囊去搞慈善,也可以举起屠刀六亲不认。从它制造各种恐怖袭击的行为手法上来讲,不论其目的为何,都不会得到丝毫的同情。
在这次的巴以冲突中,以色列摧毁了几栋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其中就包括以美联社和阿拉伯半岛电视台的巴勒斯坦地区根据地“Al-Jalaa大厦”。除了这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媒体外,像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的一些新闻媒体也纷纷在此落户。
可就在前几天,大楼内的租户们突然收到了以色列的警告短信,声称要在一个半小时以后摧毁这栋建筑,原因是其中藏匿了哈马斯武装恐怖分子。消息一出,大家皆四散奔逃,而以色列仿佛也面临着人设崩塌的惨状。
很多人都觉得,哈马斯是故意激怒以色列,好让其不顾一切地打击自己,而后哈马斯摇身一变就成了媒体们口中的受害者,以色列则变成不分青红皂白的恐怖分子,因此以色列其实是中了哈马斯的计谋。
(三)、国际交往,利益为准
诚然,以色列轰炸多国媒体的办公地,的确会对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不过并不会动摇西方国家对它一如既往的支持,也不会改变阿拉伯国家对它的憎恨。而以色列不可能不知道,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显然当其按下导弹发射按钮的那一刻,就已经处理好的全部的问题。
犹太人擅长学习也很善于经商,他们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倘若不是如此,当年英国也不会同意以色列在自己的殖民地上独立建国,美国也不可能冒着开罪中东产油国,土大户的风险去一如既往的支持以色列。
诚然,现在的犹太人的确很是尚武,在武器研发领域也有一席之地,但当年若不是美国雪中送炭的为其提供武器装备,依仗着刚刚组建起来的军队,是完全不可能以少胜多,以寡敌众的。
还没有回到以色列的犹太人,要么是长袖善舞的政客,要么是富可敌国的资本家,他们在自己所生活的国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人在经历了纳粹反犹以后,都极富家国情怀。既然自己不能抛下一切回到应许之地去建设祖国,那也理应尽己所能地为家乡的安定与繁荣出一份力。
只要这些犹太人还是欧美上流社会的人物,他们对以色列的支持就会一成不变,并不会因为以色列轰炸了美联社的办公地就与其公开翻脸。或许那些战地记者们有所抱怨,但他们的老板,还是会因各种各样的理由,令其对此闭口不提或者随便找个借口予以洗白。
至于阿拉伯人,他们本身就对以色列有着难以忘怀的仇恨,这次以色列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让仇恨进一步增加而已。
在他们看来,犹太人侵占了阿拉伯人的土地,还五次打败了自己,这可谓是不共戴天之仇。而以色列也从来没有奢望过获得其原谅,也从来没想过与其和平共处。所以,炸了就炸了。
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仇恨能到什么程度呢?当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出兵科威特,美国将军事基地设在了沙特阿拉伯等穆斯林国家,以此为跳板,攻击萨达姆。危难之际,萨达姆决定向以色列开火。
如此一来,阿拉伯国家内部的矛盾,就升级成了与以色列之间的仇恨。倘若以色列予以反击,那么一众阿拉伯国家便会暂时不去追究伊拉克的侵略行为,转而一心一意地与以色列对抗。还是在美国的劝说下,以色列才决定暂时忍下这口怒气。
总而言之,哈马斯并未获得战略上的成功,而是输得一塌糊涂。它输就输在没有大国的支援;输就输在自己实在是太不争气。
若是说巴以冲突究竟谁对谁错,恐怕弱小与极端才是原罪。当然,以色列也不会斩尽杀绝,不会挺进加沙地区,毕竟它要把那里当成阿拉伯人的聚居区,防止其涌入自己境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