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科学家麦凯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幼鼠分成几组,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喂养。
第一组幼鼠吃得饱饱的,第二组却只能吃60%饱,挨饿是经常的事情。
大家都以为,第一组幼鼠会成长很好,第二组会夭折。
结果恰好相反,第一组每天吃饱喝足,活了一千天左右,第二组活了两千天左右,并且行动敏捷。
这就是著名的“饿鼠法则”:告诉我们,一定要过有节制的生活。
我们的老祖宗,也总结了类似的谚语:“吃饭七分饱,待人七分好。”
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很偏心,并且被偏爱的人不是你。千万不要抱怨,横加指责父母,而是悟透“饿鼠法则”。
等我们长大之后,再对兄弟姐妹各自的小家庭,进行横向比较,就会明白,总是不被偏爱的人,反而越来越厉害。
01
从小“挨饿”的人,成熟得最快。
东汉末年,曹操把持了朝政,占据中原,权势很大。
曹操有很多儿子,最被大家热议的,就是曹丕、曹植。
曹操常常在想,家业到底应该留给谁才好呢?应该是给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吧。
有一天,曹操读了两个儿子的文章,发现曹植的文采,出人意料地好,就对曹植说:“你是抄袭的吧。”
曹植自信地说:“爹,你现在考考我,就知道我有没有抄袭了。”
曹操在邺城修建了铜雀台,请了一批文人来庆祝,留下墨宝。曹植大笔一挥,写下了《登台赋》。赢得头彩。
顺理成章,曹植在大家庭里,总是厚爱有加,什么都可以成全。十五岁,就被曹操带着一起出征;十七岁,就参与了赤壁之战;二十岁,被封为临淄侯。而后,曹丕肆无忌惮,生活奢靡。
另一面,曹丕被冷落了很长时间。
为了能够在兄弟之中胜出,文采相对不佳的曹丕,在征战中,积极表现。也在战术上,勤学苦练。
曹丕二十出头的时候,被司徒赵温举荐。可是曹操却怀疑,赵温另有企图,而不是挖掘了曹丕的才华。之后,曹操免去了赵温的官职。
在打压下的曹丕,越挫越勇,终于成为了继承人,在中原称帝。
曹植也不得不为曹丕点赞:“祥惟圣贤,歧嶷幼龄。”
生活中,还有人直截了当地说:“慈母败儿。”
一些老人还告诫子孙:“什么都被父母满足的人,是后来混得最不好的人。”
反着看,被父母亏待的人,因为自己的各种要求,得不到满足,那就只能靠自己。从小就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锻炼。
也许被亏待的人,一开始是对父母很抱怨的,还坚定地离开家庭,自己单干。可是后来,他会发现,自己是受到原生家庭影响最小的人。
从小就感觉到“饿”的人,经历痛苦的时间也更早,因而成熟也更早。
02
常常“饥饿”的人,更能够存钱。
作家“陈力桥”写过一篇文章。
他小时候,家里穷,常常遇到粮食 不够的情况。
有一年春天,家里没有粮食,山里的野菜也被村里人早早挖光了。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奶奶带着大家,一起外出找田鼠。
经过一番查找,然后把田鼠的窝挖开。奇迹出现了,窝里有十几斤麦子。
是的,老鼠都有囤聚的习惯,主要是为了过冬。
一个人一旦穷怕了,有捉襟见肘的时候,那么他自然会懂得,多囤积,准备过人生寒冬。
《朱子家训》里也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生活培养了一个人“防止饥饿”的意识,那么他存款会比同龄人多一些。
家庭里,兄弟姐妹都成年了,父母开始断供。对谁断供最早,那么谁第一时间受到饥饿。这个人,就囤积的速度更快,时间上更早。
兄弟姐妹都到了中年,再去看家境。有囤积习惯的人,家底殷实。
那些吃光用光的人,多半是一直有父母作为后盾。直到父母老了,才不得不独自去面对缺衣少食的问题,认知贫穷,太晚了一些。
囤积起来的钱财,除了生活,又能够给自己创业作准备,养老的问题,也不愁。
03
让孩子“微饿”的人,家庭更有前程。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我们接受了父母什么样子的教育,那么也会把什么教育,施加到儿女身上。
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儿女是否厉害,决定了自己是否厉害。
当兄弟姐妹都成为了父母,那么教育方面的成功与否,也就有差距了。
有的人,带着儿女一起啃老——都依靠老父母。父母变老,他们变穷。
有的人,完全和原生家庭诀别了,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自己承担起来。没有人带娃,没有人接娃放学上学。但是娃会变得独立,勇敢,自信。
通常,自己吃苦很多的人,更懂得教育孩子。因为他被社会磨砺更多。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道理,一旦落实了,子孙后代都不会太差。
04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一只大鸟,在鲁国受到了贵宾级待遇。
鲁君给鸟最好的食物,派人演奏音乐,有几个侍卫在一旁 保卫。
鸟却不能吃喝,饿死了。因为鸟本身不需要这些东西,只是需要翱翔,还有小虫子。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而父母过分的爱,会遏制天性,会让人养成依赖的习惯。终究,爱的束缚下,人就败亡了。
演员陈道明说:“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
父母们,一定要克制自己的爱,别溺爱。
兄妹们,一定要克制对大家庭的依赖,别不敢独行。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