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
花了一周的时间,重读了钱钟书的《围城》,期间不断地标记、记录、发笑、感叹,对于书中的人物故事以及钱钟书的戏谑讽刺,均慨叹不已。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座“围城”?我们每个人都是《围城》里的方鸿渐、苏文纨、孙柔嘉、赵辛楣甚至李梅亭等。
01
《围城》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围城》的时代背景是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一九三七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
主人公方鸿渐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是个“无用之人”,大学里学不了土木工程,从社会学系转到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到了欧洲,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随便听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为了敷衍家里人,还托人办了个假的博士文凭。
乘船回国之际,于途中与风情万种的鲍小姐相识并发生关系,自以为风流多情,孰料对方只是把自己当成了解闷儿的“玩物”,用完即弃,这让他倍觉颜面有损,恼恨不已。
这一切恰恰又被同船归来的大学同学苏文纨看在眼里。苏文纨喜欢方鸿渐,却又扭捏作态地欲迎还拒,一点点地试图走进方鸿渐的内心。
回到上海后,方鸿渐住在了准岳父周经理家里。
之所以称准岳父,是因为方鸿渐自小便与周经理的女儿定过亲,无奈周家女儿在方鸿渐上大学的时候就早亡了,准岳父周经理因被方鸿渐所写的唁电所感动,不仅资助方鸿渐出国留学,还为他在自己的银行里安排了工作,并且让他留学回来后住在家里,继续维持准岳父与准女婿的关系。
在上海落脚之后,方鸿渐逐渐与苏文纨开始了往来,并且认识了正在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和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
方鸿渐心中并不爱苏文纨,可赵辛楣却拿他当情敌,处处针对。方鸿渐对唐小姐一见倾心,却又总被苏文纨夹在中间,爱慕不得。
方鸿渐终于鼓起勇气,澄清了与苏文纨的关系,因此也得罪了苏文纨,随后又因为种种误会,最终也未能和心爱的唐小姐走到一起。
苏文纨嫁给了诗人曹元朗,赵辛楣与方鸿渐则化“敌”为友,成为知己。
方鸿渐与周家的矛盾日益加深,最后离开了周家,回到了老家。
彼时抗战开始,方鸿渐一家从县城里逃到上海避难。方鸿渐本人也在赵辛楣的推荐之下,跟赵辛楣、李梅亭、顾尔谦、孙柔嘉等人一起踏上了去内地三闾大学教学的道路。
经历了一路波折之后,几个人终于到了三闾大学。
由于不善交际,且对职场规则完全不通,方鸿渐处处碰壁。后又鬼使神差地被孙柔嘉“钓”住,跟她订了婚。
离开三闾大学后,方鸿渐和孙柔嘉回到了上海。
两个人在上海完了婚。然而,婚后的生活却并不如意。方家一家人不喜欢孙柔嘉,孙家一家人也不喜欢方鸿渐,方鸿渐和孙柔嘉也总是不睦,总是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个不停。
方鸿渐离开了职场的围城,又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他的人生之路,总是崎岖不平,走得异常艰难。
02
什么是“围城困境”?
在赵辛楣组织的一次酒桌上,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文纨则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欲望所引发的人生困境。
不论是感情、婚姻,还是职场工作,又或者我们所艳羡的他人的生活方式,处处都有“围城”的影子,也就是我们内心里的欲念,你想要得到一些东西,便会受这种东西的牵制,陷入被动的困境之地。
再往外延伸一些,功名利禄均是围城之困,如果你穷尽一生去追求,到头来便会发现它所带给你的不过是无穷的痛苦与折磨。
在归国的轮船上,方鸿渐想走入鲍小姐的围城,却发现离别之际,几天来对自己笑逐颜开的鲍小姐竟忽然像变得不认识自己一样,对自己冷言冷语,他想不明白鲍小姐为什么会突然改变态度。
反正自己并不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得什么可怨。方鸿渐把这种巧妙的词句和精密的计算来复位自己,可是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利害。
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最终因为误会以及苏文纨的“挑拨”而分道扬镳,成终身之憾。然而,如果方鸿渐真的娶了唐晓芙,谁又能保证他们的生活不会过得鸡飞狗跳呢?
总有人在怀念青春期的情人是多么美好,嫌弃如今的丈夫或妻子庸俗不堪,两方对比之下,被嫌弃的变得更加不堪,被怀念的变得更加美好,殊不知,那美好的情人当下也早已变成了他人眼里的“庸俗之物”。
孙柔嘉是小说里一个极富心计的女人。外表柔柔弱弱,内心比谁都奸。阅历丰富的赵辛楣一眼便识破了孙柔嘉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生来便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揣度人心的方鸿渐便轻而易举地被孙柔嘉“钓”到了,一步步掉进了她提前不知道的爱情陷阱与婚姻围城里。等他有所觉悟时,已经为时已晚。
方鸿渐是家里唯一一个大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出国留学的人,并且还得了个博士头衔回来,虽然是伪造的,但终究算是个文化人。他看不得俗物,在银行里工作也不尽如人意。理论上来说,去三闾大学教书育人是他最好的选择,可去了之后,才发现,依然要面对校长、主任、教授等一众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融入的人,可以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如高松年、汪处厚、李梅亭等人,无法融入的人,便只能被迫离开,另寻出路,如赵辛楣、方鸿渐。
03
如何评价《围城》?
《围城》是一部现实主义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通过对方鸿渐毕业归国、工作、家庭、婚姻等一系列的人生历程描写,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讽刺。
在小说的叙述手法上,钱钟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且语言锋利无比,近乎毒舌一般,把所要描述的人、事、物呈现得鲜活无比,令人印象深刻。比如:
描写轮船上孩子难堪的脸时,他写道: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描写饭菜有多么不新鲜时,他写道:
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潜伏在水里,除了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描写别人写字难堪时,他写道:
他把客堂里的书画古玩反复看了三遍,正想沈子培写“人”字的捺脚活像北平老妈子缠的小脚,上面那样粗挺的腿,下面忽然微乎其微的一顿,就完事了,也算是脚的!
描写方鸿渐回吻苏文纨时,他写道:
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描写饭馆子桌子的肮脏油腻时,他写道:
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
描写韩学愈太太相貌丑陋时,他写道:
太太虽然相貌丑,红头发,满脸雀斑像面饼上苍蝇下的粪,而举止活泼得通了电似的。鸿渐研究出西洋人丑得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丑像造物者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
描写晚上饿了的体验时,他写道:
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公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才领略出法国人所谓“长得像没有面包吃的日子”还不够亲切;长得像没有面包吃的日子,长得像失眠的夜,都比不上因没有面包吃而失眠的夜那样漫漫难度。
描写人怄气辞职时,他写道:
他入世多年,明白在一切机关里,人总有人可替,坐位总有人来坐,怄气辞职只是辞职的人吃亏,被辞的职位漠然不痛不痒;人不肯坐椅子,苦了自己的腿,椅子空着不会肚子饿,椅子立着不会腿酸的。
描写恋爱被甩时,他写道:
鸿渐身心仿佛通电似的发麻,只知道唐小姐在说自己,没心思来领会她话里的意义,好比头脑里蒙上一层油纸,她的话雨点似的渗不进,可是油纸震颤着雨打的重量。他听到最后一句话,绝望地明白,抬起头来,两眼是泪,像大孩子挨了打骂,咽泪入心的脸。
诸如此类的描述,书中还有许多,甚至可以说是处处见比喻,处处见毒舌式的讽刺与嘲笑,并且钱老的比喻总能一针见血,精妙无比。
《围城》表达的是一种文化困境、一种时代的困境,这座没有围墙的“城”,围住了多少人的心。小说的主人方鸿渐就生活在这个围城当中。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态度构成了他的“围城”,似乎影响了他的一生。
《围城》让我们看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无聊与无奈,方鸿渐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参与到了这场游戏当中,他的人生充满了无奈、算计,一些让我们愤愤不平的无聊。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接受的真实的处事方式。
在当下这个时代里,我们又何尝不像方鸿渐一样,也在面临着一座又一座的“围城”呢?从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里,我们能看到的不只有故事,还有我们自己,以及身边诸多的人事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