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承载历史的,离不开老房子、老辈人、老故事。当然也离不开传承这些老屋、故人和往事的文字记录及口口相传的讲述。我生活在吉林这座城市,对它的历史颇为关注。阅读本账号《吉林市消失的数座近代民居洋楼》一文,其中说到青年路上三幢日式小楼,虽已拆除多年,仍引发我的记忆,不由想到一些与它们相关的却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中介绍的三幢小楼建于日伪时期,曾有不同用途,吉林老住民中有不少人都知道。而我所述,则是它们七十年来两次重要变更。它们曾为人民解放军两个军级单位使用,也包括北京路和贵阳街等处多幢老房子,其中内情,过去是不可外传,现在已然可解密了。
1955年10月,历史悠久战功卓著英雄辈出的46 军回到吉林,青年路、贵阳街、杭州路、北京路等地为该部驻地。他们是从朝鲜战场上归来的,中央军委将这支曾在东北纵横驰骋,多次赢得胜利,熟悉地域和地情,又敢打敢拼的部队放在这里,主要是加强吉林地区防卫,确保边境安全。
46军驻扎吉林市直到调防徐州的二十年间,青年路的几所日式小楼,如春江胡同一号院和邻近的三、四幢,主要是军首长的住所,曾被市委宣传部使用过的临街那幢小楼,成为军首长办公室和召开会议接待师以上首长的招待所。贵阳街、杭州路一带,还住有部分师团首长和机关干部,还有军人俱乐部、军人服务社、卫生所等附属部门。我七八岁时曾跟随父亲来过这里,十几年后我入伍到68军,又时常出入这一带,所以对这里的老房子多少有些了解。
大约1965年暑假,父亲来吉林看望一位正在这里视察的老首长,我借机跟来一游,就住在那个招待所。二层小楼虽不大,但功能齐全,一层前厅暗红色水磨石地面,十分光滑,几乎能照出人影。北侧是餐厅和后厨,南侧是几间客房,西侧是会议室(有时也放电影)。
当时,46军首长请那位时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的老首长(1968年任副司令,69年指挥过珍宝岛战役)到家里喝酒(春江胡同一号,1948年吉林市委组织部办公的那幢小楼),我不记得是谢军长还是高政委家,但我父亲作陪,我也在另一桌蹭饭。长辈们长久热烈交谈,我便在楼上楼下到处乱窜,客厅、走廊、厨房、卫生间、锅炉房“参观”了一番,若不是警卫员拦阻,可能还要闯进卧室。
68军到吉林后,青年路的几幢小楼同样是军首长住宅。68军是在河北定县以冀中军区、察哈尔军区各一部为主组建的。我母亲当时在冀中军区,虽没进入68军,但编入68军序列的部队中有一起打鬼子的老战友,我家来到吉林之后,与他们时有联系。记得吴军长或赵政委大概是住在春江胡同一号,我曾随父母去拜访,那幢小楼和我们住过的日式小楼有几处相似。
日本人非常注重安全防范,建造住宅尤其是独栋小楼,都设计前后两个进出口。日本人也很讲卫生,家中都有个洗澡间,有一个水泥砌的大锅似的澡盆。日伪时期没有集中供热,每家都有自己的小锅炉,既取暖也供洗澡,直到七十年代有集中供热后,洗澡间和锅炉也没有拆除。我不懂建筑,说不上日式小楼的特点,但它既有小窗也有大窗,而且是双层窗框,兼有采光和保温功能,双层窗框中间很宽,能睡得下一个人。
它的门廊较宽大,设计了单一门柱、门墙、门墩、雨搭、双开门。进门右手是半圆形客厅,二楼阳台也是半圆形,这大概也是不少日式小楼共同的建筑格局,当然也是为高级军官或伪满高官建造的。室内最有日式特点的是木制的黑白相间的格子拉门,以分隔前厅后室,也用于洗澡间和厨房、卫生间;还有约一米多高的木制墙挡(墙围子),显得很有档次;还有很大的木拉门壁橱,上下两层,大多是收纳衣物、卧具,也许在那个年代会藏着带有隐秘性的物品。当时我曾设想,那里或许也存放过首长缴获敌人的手枪和军刀,我见过不少有战功的老军人家里都有经批准留作纪念的战利品。我家就有美式卡宾枪和勃朗宁手枪,儿时多次偷出来吓唬打架对手,没少挨老爸的皮带。
1948年市委组织部办公的那幢小楼,1978年后分别住过几位军首长,大概有田政委,郑副军长、张平副军长(1981年任军长)。这幢小楼格局不同于春江胡同一号,少一个阳台,房间也少两间,应当是当年居住的日本军官的级别低于春江胡同一号的军官。虽然面积小了些,功能仍然齐全,同样有洗澡间、锅炉房、后门及前后门内较宽大的玄关。稍远些邻近天津街的青年路67号,是一幢与众不同的独门独院小楼,为石副军长所住,更为特别的是院门朝西,紧靠胡同口,不知当年是为出行安全设计的,还后来改造过的。内部格局与上述那幢小楼大致相同,不过面积稍大些,多了一间卧室。
其实,最吸引我的,并不只是这些小楼,而是我打小就听过的,以及当兵后知道的,居住在这里的前辈和他们的故事。
第一次来吉林,就听长辈们讲过46军在朝鲜的最后一战,那时我并不知情,后来学军史查资料才知道,那是三打马踏里。这一仗规模不大,不如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那样为人们所熟知,却有特殊的决定性意义,那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战,所以,这次战斗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例选编》。
1953年7月8日至27日,志司命令以46军136师为主力,对临津江北岸马踏里东南山之敌实施三次攻击作战。这时,我才知道,那位来吉林的老首长就是组织这次作战的46军肖全夫军长。直接指挥战斗的是136师曹参谋长,桌上应当有这位首长,他当时可能是政治部主任(后任军政委,吉林省委常委,吉林市革委会主任)。我查资料才知道,那次对手是美军王牌之一的陆战1师,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资料这样记载,“飞虎将军”肖全夫痛击“王牌”师,打赢抗美援朝“收官之战”。46军此次战斗和东北战场上的战绩,不在这里赘述,但能够亲眼见到这些威风凛凛的战将,始终是我的荣幸。
1975年后住在这里的,都是68军首长,他们统领的同样也是赫赫有名骁勇善战的英雄部队。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电影《打击侵略者》《坚定文登川》都是68军精典战例。杨伟才就是我服役的203师副师长杨育才,穿插营的营长就是我们的石副军长,穿插班班长就是1983年担任军长的黄在渔少将,也是我所在的608团的老团长。《英雄儿女》王芳的原型就是202师的解秀梅,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英雄。我们军在抗美援朝3年10个月的战斗中,涌现功臣单位26个,立功个人24018名,特等功臣13名,一等功臣178名,杨育才副师长是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黄在渔军长是一等功,二级战斗英雄。
这是人们知道的战斗英雄和他们故事,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我们军历史上的辉煌。《小兵张嘎》里罗金宝所在的敌后武工队、抗战中有显赫功劳的白洋淀雁翎队和马本斋回民之队,都是1947年12月编入68军的,时为华北军区6纵,后归属20兵团。文年生、向仲华、萧新槐等第一任首长,都是开国中将。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李德才,是第六纵队第17旅第51团首任团长,51团后来就是68军203师609团。六十年代的军政委开国少将李布德,在担任67军199师政委时,率全师官兵参加开国大典,接受毛主席检阅。六十年代的军长开国少将张铚秀,1975年任昆明军区副司令,1979年对越反击战时接替杨得志司令任西线战役总指挥,实际指挥了西线作战。1984年又指挥两山战役,收复老山、者阴山,是解放军从事作战指挥年限最长的将领之一。
1978年12月,为配合对越自卫反击作战,68军奉命进入紧急战备。我随203师于1979年2月17日,乘军列到达牡丹江地区集结待命,随即在一线阵地抢修工事。吴怀才军长和赵斌杰政委带领一批作战参谋,反复勘察过当年苏军出兵东北主要通道绥芬河一带地形,拟定各种作战方案,做好战前充分准备,全军将士激情高涨,严阵以待。对方不敢轻举妄动,并派飞机把边境靠近苏方的冰河炸裂,以示并无作战意图,我们便于3月20日陆续返回吉林营区。
关于此次行动,父亲告诉我,叶帅说过,把敢于善于打坦克的部队部署东北至内蒙一线,是最有力的防御。因为我们在朝鲜战场取得打坦克成功经验,才在绥芬河一带,据险当关,迎战来敌。我借调军机关临时工作期间,在接待室(市委宣传部使用过的那幢小楼)里也曾听首长们说过,204师文登里反坦克作战,开创了我军战史上的先例,首次构筑专门反坦克阵地,首次建立专门反坦克战斗编组,一次对战美军二百辆坦克,当时是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坦克战斗,并成为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步兵八大经典战例。也是在这幢小楼和其他小楼里,我多次见到张军长、吴军长、黄军长、赵政委、李政委、石副军长、杨育才副师长等身经百战的老首长。当然,我只能是顶礼膜拜,望其项背……
自1947年诞生于华北大地,至1985年9月合编,1992年撤编。68军纵横驰骋,南征北战38年,演绎许多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威武悲壮的史剧,在共和国军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在浩如星汉的野战军阵列中,也是一颗耀眼之星。1983年11月,根据沈阳军区命令,由203师、204师各抽调4个步兵建制连,共800人,改编为黑龙江和吉林省武警部队,是68军留存的唯一根脉。
首长们在青年路小楼居住仅十年而已,但他们麾下的这支英雄部队和那些小楼一样,一定会留在吉林人民的记忆中。
宋曙春,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协会员、吉林省公安文联名誉理事,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有数百万字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见于多家境内外报刊。 出版散文诗集《第五个季节》、散文集《悠斋自在心》、东北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狼刀》、解放战争题材长篇小说《鹰刀》、公安题材长篇小说《红蔷薇白蔷薇》,军事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保卫毛泽东专列》和时政类长篇小说《无形道》在报刊连载。主编《吉林市文学作品精选·短篇小说卷》,《狼刀》《鹰刀》均获全国梁斌小说奖。
本文原标题《老房子 老故事》,为宋曙春先生授权发布的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感谢宋曙春先生对吉林乌拉永昌源的信任与支持!!
另感谢本文插图提供者杨伟刚先生、邴赫先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