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博望坡”是三国戏中的著名桥段,很少有人知道,诸葛亮这把火,还烧出了史上最早的压缩饼干、南阳方城独有的美食——博望锅盔。但也有人认为,在诸葛亮放火300年之前,博望锅盔已成为汉代著名驴友张骞的居家旅行必备之物。
蒋瑞东|文
博望镇位于河南南阳方城,地势险要,被称为“古襄汉隘道之通衢”,镇里面最有名的小吃就是博望锅盔。这锅盔可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它有着锅盖大的硕大体型,圆圆的身躯中部凸起,每个厚2寸,直径1尺有余,重四五斤,敲起来嘭嘭的响,放几个月还能吃。
烤好的博望锅盔不焦不煳,切开后是生面的颜色,吃起来却是熟馍的味道,而且筋香柔韧,质脆酥香。开集的时候,看见有人卖就得赶紧排队去买,下手晚的只恨爹妈给自己少生了两条腿。
小孩子要是没吃到嘴就拽着妈妈衣服死活不撒手,小伙子要是没买到手也只能干看着心仪的姑娘嘟着嘴跺着脚,就连掉牙的老大爷也要掰开一块,放入口好好享受一下面香。谁让这东西男女老少通吃呢。
博望锅盔起源有两个版本的故事,最早的传说与开通丝绸之路的张骞有关。
公元前123年春,张骞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封地就是今天的南阳方城博望镇。汉代红头文件,封侯的人得在封地老实待着。张骞就带着老婆孩子来到了博望,他在博望建城邑,设官吏,奖励垦荒,减免赋税,很得老百姓的欢心。
据说,方城现在留存的大公馆、仓房院、马号院等都是当年张骞建的,他还把当地的丝绸业搞得风生水起,后来南阳方城就成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
可惜两年后张骞跟着飞将军李广出去跟匈奴干仗时失败了,被夺了爵。老张只得带着一家老小返回老家陕西城固。为了不麻烦乡亲们,老张准备半夜悄悄溜走,结果走到大石桥才知道乡亲们都等大半夜了。
在这之前,城邑中每户人家连夜都从粮仓中献出一把麦子,烙了厚厚的六张大饼,让老张带着路上吃。六张大饼透着一股浓郁的面香味,这大饼是用发面制作,经过文火反复烙烤,炕干水份,放置一年半载都不会发霉,实乃居家旅行必备之物。
乡亲们私下里称它为大烙饼,老张看着这东东有锅盖大小,外形极像头盔,就改名锅盔。从此博望大烙饼就正式更名为“博望锅盔”啦。
另一个版本,则是三国著名人物诸葛亮发明了博望锅盔。那时是诸葛亮刚被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镇守博望坡的关羽发来鸡毛信,说久旱无雨,做饭的水都快用完了,将士们饥渴难耐,军心浮动,请求军师拉兄弟一把。
孔明先生拿着羽扇摇一摇,摇出了一条锦囊妙计。随后,这个锦囊送到关羽手中,上面写道“用干面,渗少水,和硬块,锅炕之,食为馈,饷将士,稳军心。”
老关看后摸摸胡子哈哈大笑,这可是一个用最少的水做出食物好主意。锦囊中的馈饼指的就是锅盔,也算是最早的军用压缩饼干了,战神关羽和将士们就靠着它度过了难关,守住了博望城。后来才留下一段火烧博望坡的著名故事。
羽扇轻摇的诸葛亮在这一战中留下“博望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的佳话,博望锅盔应在功劳簿上记上一笔。
锅盔的做法看似简单实则讲究:需要用发酵面、干面反复盘揉,做成盾牌形状上锅炕,待两面凝结后,把数个锅盔叠立起来放在锅内,不加水,用文火蒸烤至熟就可以了。这特别考验对火候的掌控能力,会做的朋友们教教小编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