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幅宣传画的主题词是,“从工农兵中选拔大学生”,反映了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大学招生的对象和方式——从“工农兵”而非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是推选方式而非考试择优。被选上的人,便成了"工农兵大学生"(又称"工农兵学员")。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自11月起,因“文革”兴起而中断学业的大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但大学却迟迟没有招收新生的迹象。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为《人民日报》6刊载《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一文,写了一段编者按:“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毛泽东对大学恢复招生及教育制度改革的一种构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制要缩短,要政治挂帅。一是,学生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选拔,到学校学习几年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他的教育思想中,始终突出教育为谁服务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1958年,他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

1966年5月7日,他希望,“学生也是这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资产阶级统治学校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5月27日,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决定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从工农兵中选拔学生,学制缩短为2至3年。一个月后,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决定先在上述两所高校进行大学招生试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是推荐上大学,但还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比如,要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要有在工厂、农村、军队里工作两年的经验。年龄方面,以20岁为主,条件优秀者可以放宽年龄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于当年6月4日开始在北京地区试行招生。学员中,有工人、农民、解放军,还有革命干部,其中,解放军学员占比较大,这与当时的备战环境有关。后来,人们把这类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学员皆由各地“革委会”推荐,学历及素质参差不齐。当年共招生2665人,其中,高中生171人,初中生2142人,还有79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开课后,知识水平低的问题就显露出来。有的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有的不会做课堂笔记。还有的,上了几天因为压力太大就不愿再学下去。 不过,大多数工农兵学员都能努力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完成学业,不少人最终还成了栋梁之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春,北大、清华的招生试点经验在全国高校大面积推广,其他高校陆续恢复招收工作。一般按照“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原则,招收初中毕业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工农兵学员。而且,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尽可能提高教育质量,1973年,经国务院同意,部分省市将招生办法由“单纯推荐方式”改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文化考试,结果因为一场“白卷英雄”的闹剧而夭折,又改为只靠推荐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推荐上大学,并非从七十年代始,1958年教育部在《关于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工人、农民、工农干部和老干部以及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保送入学的通知》中指出:为了使高等学校招生能够更好地贯彻阶级路线保证新生的政治质量,对于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可以采取保送入学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今日保送学生“突出学习好”不同,那时,保送学生主要强调家庭出身和政治表现

从1970年到1976年,全国共招收七届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大学生94万人。这些大学生与通过考试录取的大中专学生一样,毕业后,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不少还走上了领导岗位。1993年,国家对这些工农兵学员的学历给了最终定性,二至三年的普通班,学校已颁发毕业证书的,承认其为大学学历,专科学校的学生按大专学历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农兵大学生,曾经是时代的宠儿。不过改革开放后,“工农兵学员”的称谓,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下了阴影。虽然他们没有任何过错,是历史使然。但多年后,有人依然心结难解,主要与世俗眼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