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的历史差不多有100年了,现在我国的卫士-2D型火箭炮、神鹰400火箭炮和PHL03远程火箭炮都走在世界前列。追溯火箭炮的历史,最早研究火箭炮这种武器的国家,应该就是在沙俄晚期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的火箭炮

第一次世界爆发后,沙俄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武器。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难以在战斗机上安装,于是航空火箭这种武器就被提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喀秋莎火箭炮

1921年,研制火箭的部门成立。经过不懈努力,先后研制出了可以稳定飞行400米的固体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弹;以及РС-8282毫米和РС-132132毫米航空火箭弹。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试验正式开始。为了尽可能的多搭载火箭弹,火箭炮共有24条工字型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缺点是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只能做高低调整。这种调整方式极大影响了火箭炮发射方向,调整速度也是不可接受的。但是这次试验也证明了采用道轨式发射装置是可行的。

1939年3月,代号为БМ-13-16的火箭炮试制成功,它的发射架也是工字型的,上下可分别挂1枚火箭弹,一共可以携带16枚М-13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拥有左90度-右90度的调整角度。经过测试,这种火箭炮对暴露的密集敌有生力量阵地、野战工事及坦克火炮集群,效果十分显著。缺点是由于火箭炮发射时,烟尘火光特别明显,且完全没有防护,因此它不适合在敌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地域里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БМ-13火箭炮试生产了6门,到1941年6月份,总计生产了63门。苏德战争爆发的之前,在БМ-13的测试尚未全部完成时,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全力生产БМ-13火箭炮及М-13火箭弹。6月28日,苏军决定组建一个火箭炮连。当时只装备7辆试生产型的БМ-13,3000发火箭弹。连长是36岁的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大尉。由于极其保密,全连的人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发现炮架上有一个К字母,便称其为喀秋莎。这个名字后来不径而走,成为苏联战士对火箭炮的标准称呼。1941年6月30,БМ-13火箭炮开始大量生产,7月23日,首批生产的火箭炮顺利通过了测试。从此,“喀秋莎”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苏德战场的形势朝着不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开始研究各种火箭炮。在泥泞路况下利于机动的履带式火箭炮,由于能够搭载132毫米火箭发射架的履带底盘只有Т-34和КВ,在当时急需坦克的战况下,是无法获得这些底盘的。无奈,只好选择了过时的Т-40水陆坦克底盘,安装了БМ-8-2424联火箭炮发射器。不过Т-40水陆坦克在1941年秋停产,车况和数量都远不能满足搭载火箭炮的要求,所以定型生产的БМ-8-24是以新的Т-60轻型坦克为底盘的。БМ-8-16的威力比БМ-13小,射程也近些,不过它的机动性更好,火力密集度更高,适合打击近距离的敌人和轻型野战工事。此外还有一些安装在拖拉机上的БМ-13和БМ-8-24火箭炮。不过,拖拉机的行驶速度实在太慢,机动性不够,同样没有生产。

41年-42年间,苏联人还搞了一种的БМ-24火箭炮。但是М-24 240毫米火箭弹是新研发的,不像М-8和М-13是经过长期测试才研制成功的。因此存在相当多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没有定型生产。

1942年,美国正式参战,大批援助物资运抵苏联。其中就有许多运输车辆了。美国的通用GMC 6X6卡车的性能比苏联自己的ЗИС-6卡车好得多。因此,1943年以后生产的火箭炮几乎都是以通用GMC 卡车为底盘,这种型号的火箭炮被称为БМ-13Н。苏军还在美国卡车底盘上生产了БМ-8-36 36联装БМ-8-48 48联装和БМ-8-72 72联装火箭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年2月。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伟大胜利。1531门喀秋莎在战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对付德军的坚固火力点,苏联投入了刚刚研制成功的М-31-4火箭炮。这是一种架在地上发射的火箭炮。发射М-30 300毫米火箭弹。М-30是一种超大口径火箭弹,比203毫米榴弹的威力还大,但射程只有2800米。可以摧毁德军的坚固火力点。1944年,出现了采用М-31-4发射架的БМ-30-12 12联装自行火箭炮。БМ-30火箭炮在布达佩斯、布拉格、柯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前线对装备火箭炮的呼声越来越高,苏联还在3轮摩托车和摩托雪橇上搞了一种奇特的БМ-8-12 12联火箭炮。不过在摩托车上的火箭炮发射稳定性实在太差,所以它并没有定型生产。开始组装的少量БМ-8-12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还有一种装在重机枪枪架上的M-8-66联火箭炮也曾经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

1942年秋,苏军和德军在高加索地区展开激战。由于高加索地域是山地,苏军的火箭炮开不上去。而前线部队又需要火力支援。苏联人又紧急开发了一种山地型喀秋莎——БМ-8-8 8联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只要3个人就可以携带1门,非常适合山地作战。不过等到火箭炮正式装备部队时,已是1943年初,德军为了避免被包围,正积极从高加索撤退。山地喀秋莎只装备了2个独立营,由于后来的战斗主要是在平原上进行的,山地型喀秋莎很快停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这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千米。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强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喀秋莎火箭炮在我国的战争史中也曾被大量使用过。1950年,苏联为了支援我国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向我国提供炮兵装备包括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在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中,喀秋莎火箭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我志愿军战士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现在喀秋莎火箭炮仍然在中东和非洲的许多国家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