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原名唐寅,出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商人家庭。自幼聪慧过人的他,在父亲唐广德的期望下,踏上了科举之路。年少时的唐伯虎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情,11 岁就文才极好,且写得一手好字。
他在成化十四年被送入私塾读书,期间结识好友刘嘉絠,对古代文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通过童子试进入苏州府学。然而,唐伯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循规蹈矩之士,他沾染上了名士放诞不羁的习气,对科举虽有天赋却并不热心。
弘治元年,唐寅与徐廷瑞的次女徐氏成婚,生活看似步入正轨。但命运却在他二十五岁左右时,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唐伯虎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然而,他并没有被命运击倒,在好友祝允明的劝解下,唐伯虎闭关苦读一年,终于在弘治十一年的应天府乡试中,高中第一名解元,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
但命运似乎又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次年,唐寅在京城参加会试时,身陷科举舞弊案,虽查无实据,但他仍被黜充为吏役。唐寅耻于为吏,愤而归乡,从此开始了以书画谋生的生涯。
正德九年,他在宁王朱宸濠的邀请下前往南昌,却察觉朱宸濠意图谋反,为求自保,唐寅佯狂装疯才得以脱身归乡。晚年的唐伯虎穷困潦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病逝,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 年),时年 51 岁的唐伯虎为晋陵丁潜德画了《西山草堂图》,并题有《草堂诗》。
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或许与唐伯虎历经沧桑后的心境息息相关。此时的他,已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对世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画中描绘的暮色朦胧中的山水风光,河岸青山连绵起伏,一位学者坐在乡村小屋里享受乡村隐居生活,仿佛是他内心对宁静、质朴生活的向往的一种投射。
“厚苫芒葛柱棕榈,欲比南阳旧草庐。颊壁破凭梦自补,乳梁低与燕分居。乌皮净拭窗中几,朱版齐装架上书。笑杀汗衣车马客,劳劳奔走欲何如。” 这首诗通过对草堂及周边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泊。唐伯虎将草堂与南阳旧草庐相比,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崇尚和对功名利禄的看淡。
墙壁虽破,却有自然之物修补;屋梁虽低,却能与燕为伴。而那干净的窗几和整齐的书架,则体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这不仅是对草堂的描绘,更是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是历经风雨后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和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唐伯虎的书法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他完全掌握了赵孟頫的秀逸清俊之美,又领悟到了 “二王” 婉转多变的笔法以及行云流水的运笔节奏,还融入了李北海雄健的笔意,使得笔力更加沉劲厚重。
在《草堂诗》中,行笔凝绝饱满,骨力丰沛,每一笔都蕴含着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情感表达。笔画粗拙中透着灵动,转折圆润自然,毫无雕琢之感。结字险绝,依靠笔画向右上结势和适度拉长,字形左右开张,舒展大气,给人一种豁达奔放之感。
布白合理、间架平衡,章法疏密有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整个作品犹如一首优美的乐章,节奏明快,韵律动人,让人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唐伯虎内心的情感起伏和对生活的热爱。
英国的国家博物馆珍藏有唐伯虎在其画作后面的一段题词,流畅潇洒,非常难得。他的书作往往是自作诗,诗书俱佳,带给我们的是双重的艺术享受!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