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第六观察

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版图中,中国创投市场曾如同一股不可忽视的创新洪流,驱动着科技创新的浪潮,助推产业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

然而,近年来,中国创投市场逐渐步入了调整与反思的深水区。曾经如火如荼的资本盛宴如今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同迷雾中的灯塔,忽明忽暗。

那么,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如何纾解“募投管退”在当前环境下的困境?如何坚守“耐心资本”的初心,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创业投资又将如何助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对话》节目现场

近期,央视《对话》节目邀请国科新能创始合伙人方建华先生,与其他五位投资界大咖齐聚《对话》,就创投资本的“耐心”与“现实”等话题进行论剑。

在该期《对话》节目中,方建华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从多个维度对这些问题作了阐解。笔者根据现场笔记,对他的一些观点做出梳理,或将引领我们穿透迷雾,窥见创投新时代的曙光,希望能对行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科新能创始人方建华

主要内容如下:

创业投资是推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

去年12月以来,国家高层领导在多个重大场合频繁强调风险投资的重要性,视其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与支撑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其提及频次之密集,堪称历史之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由过去的要素驱动型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成为必然需求,而这两者均离不开创投资本的助力。因此,中央高层对创投行业的空前关注,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亟需创投资本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正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所强调,无论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创投资本均属必要举措。

创投资本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也是产业升级的强有力推手。以我所亲历并见证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诸如蔚来、小鹏、理想等企业的崛起,离不开大量天使投资与创业资本的注入。同样,在动力电池领域,被誉为行业领军者的宁德时代,其三位创始人起初均为企业高管,缺乏原始资本积累。然而,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该公司市值已突破万亿大关,其在研发、产能扩张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本的助力,尤其是创投资本的积极参与。

然而,当前中国创业投资行业面临双重挑战,首要难题在于募资端。对于民营基金管理人(GP)而言,募资困境尤为突出。原因在于,除少数政府机构外,原先活跃于该领域的投资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资金等,现已大幅减少对创投行业的投资。这一趋势导致募资金额急剧下滑。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整个股权投资市场,从募资、投资到退出环节,近年来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当前宏观环境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中之一便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体而言,为了有效控制杠杆水平,我们对金融资本,尤其是银行资金流入股权市场实施了严格的监管措施。此外,在政策法规层面,鉴于部分外资企业可能触及国家安全数据敏感领域,我们审慎地暂停或限制了部分企业赴境外上市,包括在港股市场的上市活动。

另一方面,针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亦在加强。鉴于国有企业目前占我们总体出资比例的80%,而社会资本本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一环境背景对国有企业产生了显著影响。国有资本的固有属性导致其对我们的投资行为,尤其是管理层面,施加了严格的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再者,从投资角度来看,尽管中国在2021年可能达到了投资规模的峰值,但当前投资规模的适度缩减及投资机构数量的减少,并不全然是负面现象。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认识到,过去中国的风险投资与创业投资领域,常被视为外来概念及快速盈利的行业,甚至存在套利行为。

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亟需更高质量的投资机构及更具耐心的资本注入,以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与产业升级,同时,这些机构应能为有限合伙人(LP)及社会发展带来更为积极的贡献。因此,适度的调整与优化无疑是有益的。

“募投管退”堵点和卡点,亟需政策引导与行业自省破局

当前,在创投生态的“募投管退” 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堵点卡点如同密布的蛛网,其间布满了暗礁与漩涡,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资本的流动与创新的活力。

在募资渠道收窄、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的背景下,创投机构不得不面对更加严苛的融资环境。

与此同时,投后管理压力剧增,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项目成长周期延长,回报预期模糊,使得创投机构在投后管理上陷入两难境地。

此外,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创投市场发展的瓶颈之一。退出预期不稳定,加之退出渠道有限,使得创投机构在投资决策时深感困顿,越发谨慎,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以上难题,如同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高墙,横亘在创投企业的前行路上,亟待一场深刻的变革以迎来新生。

这迫切要求业内从业者,尤其是我们这一职业群体,需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策略。一方面,我们需依托政策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需深刻反思并明确我们行业自身的责任与定位。

从当前的舆论氛围来看,尤其是对资本的评价,前段时期显得并不乐观。过去几年中,随着去杠杆政策的推进,有关资本无序扩张的讨论甚嚣尘上,导致部分观点对资本的价值创造持怀疑态度,甚至将其视为暴利行业,虽未至于污名化,但无疑存在诸多偏见。而近期,中央层面的政策导向正致力于“拨乱反正”,这无疑是改善上述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为突出的是,当前退出机制的困难已严重阻碍了整个创投链条的顺畅运行。对于企业而言,退出难无疑构成了巨大的打击;而对于创投机构,这同样意味着重大的损失。具体而言,退出机制的堵塞不仅影响了后续的投资决策,还在募资环节制造了不小的难题。例如,社会资本之所以对创投领域的投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能看到投资所能带来的财富增长效应。若缺乏这一效应,投资者自然更倾向于选择将资金存入银行以规避风险。

此外,除了退出难导致的募资困境外,作为从制造业背景出身的从业者,我深刻感受到,相较于制造业的艰辛,创投行业虽常被冠以“寒冬”之名,但实则不然。试想,制造业企业若要实现年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利润,其经营者需带领数百乃至上千名员工日夜劳作,方能达到这一目标。相比之下,创投行业虽面临挑战,但其在资源配置、价值发现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仍不容忽视。

鉴于我们的起步较晚,作为一个自外部引入的概念,我们仅拥有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且恰好搭乘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彼时,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领域盛行一种观念,即企业仅需短短三四年,甚至更短时间,便有可能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从而实现显著的财富增长。因此,该行业在初期普遍被视为一条迅速致富、实现超前发展的捷径。

然而,当前的形势已截然不同。我们正步入硬科技投资的新阶段,这对投资机构而言,意味着必须进行自我革新。过往,我们常将投资视为价值发现与风险识别的双重过程。而今,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已转变为一项涉及价值深度挖掘、全面评估,并尤为注重价值实现的综合活动。

因此,在筛选投资项目时,我们应更加侧重于挖掘其内在价值,这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的先进性、资源的独特性、安全性、成本效益,以及尤为关键的成长性。这些要素已成为我们机构在选择投资对象时的核心考量标准。

持续且长期的资金流是维系“耐心资本”战略的基石

在创投领域,在科技迭代加速、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缺乏耐心的资本往往难以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创新项目的过早夭折。

“耐心资本”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创投机构应具备的长远眼光和持续投入的精神。与短期套利行为不同,“耐心资本”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通过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专业的投后管理以及灵活的退出机制,助力创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创投市场遭遇“募投管退”的连环梗阻时,其作为“耐心资本”的角色便显得尤为艰难。

我认为,首要之务,确保持续且长期的资金流入是维系我们耐心资本战略的基石。这一条件对于维持我们的投资耐心至关重要。

其次,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激励长期资本流入的政策,以及构建完善的退出机制,特别是在税收优惠方面,这些均为我所赞同的关键要素。

此外,作为创投机构,我们自身亦需展现非凡的耐心,且这种耐心或许更应成为我们的标志性特质。

我们国科新能的耐心资本理念,根植于机构独特的视角与深厚的实践经验——两位创始人均拥有三四十年乃至更久的实体产业经验。因此,自基金创立之初,我们便明确将助力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使命,尤其聚焦于新能源汽车领域,致力于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该产业的蓬勃发展。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经验,为所投资的企业提供赋能,旨在培育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我们相信,随着产业的繁荣与企业的茁壮成长,为有限合伙人(LP)创造价值将自然而然地实现,盈利亦随之水到渠成。基于这一初衷,我们在投资理念上亦有所创新。

在耐心资本概念提出之前,我们已秉持一系列前瞻性的理念。例如,我们强调摒弃传统的甲方思维。尽管在法律协议中我们扮演甲方角色,被投企业为乙方,但我们深知,投资并非慈善,而是期望通过企业的创新与价值提升,实现我们的投资回报。因此,我们要求团队彻底摒弃甲方思维,视自己与企业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与丰富。这是我们理念的第一要义。

再者,我们主张弱化对赌协议的约束性。在确保LP资金安全方面,我们更倾向于采取主动安全策略,而非依赖被动的对赌条款或约束性条款来限制企业发展。我们更多地从积极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主动的风险控制与增值服务,来保障投资的安全与回报。

在探讨标的企业的甄选与投资策略时,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考量:

第一,价值发现与团队认可作为筛选企业的基石,在锁定潜在投资对象时,不仅需具备敏锐的价值洞察力,还需对投资团队的专业能力和信誉给予充分认可。更为关键的是,投资完成后,作为专业投资机构,我们有责任协助企业规避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其合规运营。

第二,应充分利用机构资源,助力企业规避潜在风险,减少发展道路上的障碍。通过资源网络,助力企业快速拓展市场,寻找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客户资源,从而以主动的安全策略,减轻因被动安全因素可能对企业及自身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三,专注于投资早期、中期、小型且具有硬核科技实力的企业,这不仅是耐心资本投资策略的核心条款,也是我们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坚定信念。

第四,坚持在关键时刻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即所谓“雪中送炭”。特别是在近三年疫情的影响下,部分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即便它们可能已触及某些投资协议的约束条款,我们仍秉持治病救人的原则,而非落井下石。我们相信,只要企业能够生存下来,未来必将迎来退出并获取回报的机会。因此,作为创投机构,我们需展现出足够的耐心。

在此,我想引用胡适先生的观点,即“容忍比自由重要”。在当前强调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我认为“包容比创新更重要”。作为创投资本,我们应展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因为相较于间接融资(如银行贷款),其往往基于人性向恶、风险优先的考量,将每个人视为潜在风险源,这由其金融属性决定,旨在通过利差获利。

而创投则不同,我们投资于早期、小型企业,估值相对较低,这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更广阔的包容心态。一旦产品成功上市,其市场价值可能迅速攀升至数十亿、数百亿,乃至突破千亿大关。

这意味着,单个项目往往能够横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覆盖力。此类产品的独特属性,从根本上塑造了我们所在行业的特质。在我看来,这一行业深刻地体现了人性中的积极面向,即向善之心。因此,我们更应秉持一种包容性的态度,这是基于我对当前行业环境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