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是低级战术吗?真的很弱吗?
军事能力是文明程度的重要反映!马其顿方阵,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半岛所谓重步兵方阵,公元前4世纪在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手里发展到顶峰。简单说就是紧凑长矛步兵阵型,手持非常长的长矛,最短13英尺,最长可达到18英尺,差不多4米-5.5米。
具体就是第一排士兵蹲着,第二排猫腰,第三排站直,依次排开,各举长矛,前面的矛短,后面的矛长,可以把长矛架在前面队友肩膀上。马其顿方阵有两种规模,8人或者16人纵深,横竖都一样,是个标准正方形。
此时就会有疑问,那最后一排士兵的矛得多长,才能伸到最前面?其实不用纠结,因为只有前三排士兵才摆出攻击或者防御架势,后面几排都是矛头向天原地休息,等前面队友死光了才轮到他们。马其顿方阵可以打个形象比方,就像一只刺猬。据说亚历山大大帝依靠这套阵型无往而不利,以三万多人吊打波斯数十万精锐,横扫伊朗高原、中东和小亚细亚,征服了四大文明古国其三,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就剩我们一颗独苗。不太了解古战争史的朋友可能一脸懵,感觉很厉害的样子,但实际上这恰恰暴露了古希腊文明弱点,捎带把印度巴比伦埃及也带进了坑里,因为他们居然连这种方阵都打不过。
今天不说亚历山大大帝,我们只来谈战争逻辑。冷兵器时代,什么武器最先进最重要?先卖个关子,这问题等会回答。先说个结论,马其顿方阵其实是低级步兵战术,非常原始。
第一,笨拙。所有人看到它都会想到一个问题,怎么移动?确实可以动,但非常缓慢,因为要时刻保持阵型,甚至说走路频率不一致,后面的直接把前面队友捅死了。在战场上,笨拙的东西就是靶子,就要挨打,即便是冷兵器时代,机动力也是第一要素。这个不多解释。
第二,侧翼和后方是大弱点,再长再多的矛,也是对准前方。这个本来不是大问题,但如果有第一条的存在,移动缓慢,那就是大问题了。有些朋友要说,马其顿兵种很多的,不仅有方阵兵,后方有投掷短矛的辅助兵,侧翼还有伙伴骑兵保护。可朋友请你先想明白一个问题,那是公元前4世纪,没马镫,骑兵战斗力很弱,根本不能作为主战部队,想想为啥叫伙伴骑兵?
关于骑兵话题,我之前发过,不理解的可以去移步主页,这里不多解释。总之汉武帝时期为了打击匈奴对付匈奴游骑兵,发展出了突击骑兵,但有很大局限性。汉武帝时期虽然也没马镫,但想了足够多其他办法增强马上控制。而古希腊这边,他们有没有缰绳都是个问题。西方战争史曾有过描述,称骑士揪着马鬃作战,最多冲刺两个来回,就已经累得脱力。不多说了,总之你明白当时除游牧民族外,骑兵没多大战斗力就行。
第三,地形严重受限,这个很好理解。但地形恰恰是古战争最重要因素,很简单,守险和攻险是两个概念。
说完这三点,朋友们是否会发现一个极大问题,那马其顿部队依靠什么打击敌人呢?刺猬方阵确实看着吓人,可没人傻到往枪尖上撞。我打个简单比方,挖条壕沟咋办,再或者引到山区作战,实在不行凭险固守,办法简直不要太多。投掷兵和骑兵主战?那就是在开玩笑。方阵兵不管厉害不厉害,弱点实在太多。我觉得这东西,如果放到中国古代名将眼里,那就是活靶子,充其量是个铁拒马,跟个防御工事差不多。
回到那个问题,古战争什么武器最重要?答案是弓弩,三成弓,七成弩。很简单,不管古战争还是现代战争,能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武器最优先,短兵相接不是没有,那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短兵相接就意味着伤亡,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是老话,但也是名将们竭力避免的。
还有有关魏武卒的记载,要求士兵能拉12石强弩,并能在穿三重盔甲,携带戈、50发弩箭、三日口粮的情况下,半天内跑百里。魏武卒只强调三点,强弩、耐力、机动力。魏武卒虽然也携带戈,但那只是有备无患,因为根本不对士兵做任何能力要求,吴起压根没打算让士兵们冲上去厮杀。
想想秦军最出名的秦弩,你去看兵马俑,陪葬武器最多就是弩和箭。再想想西汉除了突击骑兵最出名的踏张弩,历数我们每朝每代,你都会发现,军事上的改革重点就是弩。就算三国演义这种小说,也知道赤壁之战前,最要紧就是弄到足够的箭。旭烈兀攻下巴格达城的时候,曾嘲笑其国王,“如果你把铁城门都做成箭,说不定输的就是我。”
那么问题来了,古希腊为啥不用弓弩呢?工艺达不到还是产量不够?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了,无需我多言。弓弩是最优先级武器,没看公元4世纪,西迁的匈奴残部,就能凭借精良的骑射,打爆整个欧洲。换句话说,是否以弓弩为主战武器,是衡量文明等级一个重要参考物,拳头大是硬道理,有啥先进技术不可能不用于军事。
那么马其顿凭借方阵步兵就能横扫天下,而地盘比马其顿大,军队更多,又是家门口作战还打不过马其顿的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又究竟是个什么情况?这个方阵是不是根本就不可能?
可能不可能,它都很弱,如果马其顿真靠这个吊打一切,一则说明古希腊很菜,二则说明古埃及古巴比伦更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