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9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01
推进新优质学校项目在当下的新意义
首先,“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是政府缓解过度择校的实践作为。
即使在调整民办学校政策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之后,家长依然还有择校的愿望。教育发展中所产生的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性与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普遍性之间还存在着现实的矛盾。
所以,除了要执行好中央颁布的政策之外,需要进一步缩小公办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性,这是政府缓解过度择校的实践作为。
在新时代,缩小校际差异的关键在于走出一条新路。
教育均衡不能单纯依靠分数指标和资源数量来评判。譬如,在一所学校,原本生均拥有30册图书,在优质均衡工作推进之后变成生均50册甚至更多册,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就一定变得更好了吗?如果学生没有时间读书,有再多的书都不能达到阅读带来的质量提高。
所以,不能只用分数指标、也不能只用物质计量来衡量教育质量,更不能用人们对教育的功利价值比如“升学率”来衡量教育质量,因为这样做与我们追求的教育本原存在偏差。
因此,今天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从教育的人本价值角度对新时代所追求的全面质量作出理性的思考和现实的呼应。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追求形式上的教育过程”。个人的成长追求的是进一所好的小学,再进好的中学、大学,然后找到好的工作。
然而,人的发展和成长价值在哪里呢?
教育要育人,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这些属于人的心灵培育的教育内涵不能被忽略!所以,通过推进新优质学校项目,我们要促进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发展的价值,通过教育和学校的努力向整个教育系统和全社会来宣传和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这些家门口的学校,在政府的资源均衡配置均衡到位并基本保障青少年受教育公平权利的条件下,更多地关注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和优化教学过程,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首先由此具有了精神上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学校成为了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通过这样的内涵发展,让家长和社会从每一个孩子以及每一个学段的健康成长中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进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家庭利益。“让孩子的生命得以绽放”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所以在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时,特别是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我们完全有必要继续推进这个项目。
其次,“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是最接近教育本原的价值回归。
在新优质学校,单一的分数指标已无法反映出学校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无法反映学校在改变孩子内心世界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新优质学校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进而通过课程的浸润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有追求。
尽管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但只要他走进学校,就能够促进他内心世界的发展(阳光、善良、热爱生活)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
当他走出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能够充满自信,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样的目标应该成为所有办学者的追求。
回归教育的本原,办一所让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原本是教育毋庸置疑的责任。然而,现实社会中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过度倚重学科成绩,以及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养模式,让我们与教育本意渐行渐远。
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学校,不喜欢自己的老师,怎么会对学习感兴趣?怎么会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成长需求?怎么会敞开他的心扉去充分地、没有顾虑地汲取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的养料?
因此,要让每一所学校都能让学生喜欢,并形成蕴涵在学校“生命机体”中不可逆转的机制,正是内涵发展阶段所要攻克的瓶颈问题。
面对这一瓶颈,新优质学校改变了以往依据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要求被动执行的状态,对学生的需求保持敏锐洞察和积极适应,给学校的“生命机体”注入了持续动力,这是新优质学校推进中最有价值的收获。新优质学校不是一个模式,新优质学校所遵循的教育价值是今天新时代所倡导的价值标杆。
再次,“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是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深化。
均衡发展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是一个“均衡基础上的新优质,优质基础上的新均衡”的动态过程。
在内涵发展阶段,在学校的配置水平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应该鼓励和倡导学校之间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质量观引领下,从关注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出发,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不断地运用激励或扶持手段去鼓励冒尖、推动发展、促进平衡,从而实现均衡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在政府大力提高教育经费之后,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教育的变化?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怎样才能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这些都需要通过学校专业化的创造性劳动才能转化为对学生健康成长真正起催化作用的资源、过程和方法。
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元,而真正的变革发生在学校“内部”。我们所追求的均衡发展新境界就是让学校更加关注人内心世界的成长与发展,更加关注基础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所以今天我们要从内涵发展的角度去深化我们的新优质项目。
02
新优质学校项目的深化重在三个坚持
第一个坚持,是坚持在最常见的学校解决最常见的问题。
新优质学校就是最常见的学校。每个家庭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入校就会有很多常见的问题,关键是在我们这些最常见的学校面对这些最常见问题的时候,教师们的专业能力有没有、能不能不断提高?能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最常见的问题,解决以后能不能形成最有意义的经验和最能解说的故事?
中国作为一个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如此大规模地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学校如能解决好最常见学校的最常见问题,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全世界数量最多的都是最常见的学校,大家也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第二个坚持,是坚持在动态发展中发现新优质学校的价值。
教育是一项不断更新的事业,新优质学校的研究也是动态发展的,像生命体中的细胞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校长和教师在不断更迭,学校的教育实践需要持续不断研究、解决新问题。
坚持对教育规律、办学规律、办学策略的研究,持续从理论进步到实践操作,形成新优质学校的发展模式。
这是教育的生命价值所在,也是今天教育的魅力。
还有一个角度,一位教师从20多岁进入学校到60多岁才退休,日常众多重复的工作常常会使他们慢慢开始倦怠自己的工作。其实我们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老师面前所有的孩子都是崭新的,一届届学生入校后都是处在一个个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
学生进入学校后的生活,是他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岁月。如何以这些不断更新的生命来激励教师,让教师始终对孩子以及孩子教育抱着一种永不懈怠的精神和态度,而不是把每天的工作慢慢变成一个流水线上操作的过程。
教师们始终面对着一批批生命灵动的孩子,教师是在与这些孩子交往中,用自身的智慧创造出有生命价值的教育过程,这也是对每一个生命及其成长的积极而有意义的回应。
教师始终处于这样的生命创造和发展过程中,这就是学校持久的生命价值,也是教师不变的崇高使命。
第三个坚持,是坚持重视学校发展的持久内驱力。
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正在进行以学校成长为取向的新优质学校认证评估,这种评估是一种学校外在的动力和内在动力的结合。
在学校,每天每时都在发生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日积月累起着对孩子的涵养作用,这种作用很难用外部评价来鉴别和判断做得怎样,维持这些丰富的教育内涵展开过程需要教师、校长有一种专业自觉这种自觉既包括育人的价值追求,也包括精湛的专业功力。
这种追求是不断把有价值的东西在与孩子交往中奉献给孩子,这需要一种内驱力。从这个角度看,新优质学校认证的方法还有着重要的创新价值。
03
深化新优质学校项目的三个努力方向
学校是教育改革的策源地,是教育的实践场。再先进的教育理念,都需要学校来最终落实。因此,新优质项目学校乃至所有的中小学都需要共同思考和研究新时代学校的使命和任务。
第一个方向是坚守教育本原,追求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我们不能追求一个人形式意义上的教育过程,而是要关注教育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真正对每一个孩子精神发展、生命发展的价值。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不断叩问自己,提升自己对教育的深度理解,不断校正我们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所谓校正就是对照教育本原,坚持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不断反思、不断进取。
第二个方向是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当今,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要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在此基础上从学校质量的实际出发,确立改进的目标,选择和实施有效的策略,并且持续地推动教学的改进。
当质量观改变以后,教师的教育目标就不是简单的提高分数。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只带来知识解释性意义的认知结果,而是在既保持和提高学生分数的同时又能够增加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持续兴趣。
如果在教学中学生逐步实现了知识的结构化,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并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会发现,提高质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实施课改的过程。由此我们应该依赖课改的路径,真正实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今天课改需要更多地走向学科教学内部,实现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整合。需要既关注教更关注学,通过学生学习中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掌握知识,不是指他们在考试中得高分、满分,而是能够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自己的能力,并且在知识的应用中丰富情感和体验,从而逐步影响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个方向是要有未来视野。
教育者要加强对学习科学的关注,应用学习兴趣养成的科学规律,重视设计让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如挑战性任务) 的学习环境。教育者要真正理解“学习是快乐的、有目的的、认真的”,并以此来设计和主导今天的教学,最终能够满足学习者的成长需要。
我们要借助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学校和教育系统管理这五方面的支持,针对目前教育面临的两大问题,即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源调配和微观领域的学校教育,整体思考学校变革,更加专注于学校内部的变革。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守望新教育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