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在当今社会的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其中涌现出的诸多乱象,着实令人感到无比的困扰和痛心。
首先,形式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泛滥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老师们,本应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倾注于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之中,可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出现了严重的本末倒置。他们整日被各种非教学事务缠身,疲于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繁杂的资料、刻意留痕留证。
就拿河南 00 后女教师吕某来说,她在一所小学担任班主任,本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投身工作,渴望为学生们的成长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她却在绝望中选择了跳楼。
在她的遗书中,那一句句饱含着痛苦和无奈的话语,令人心碎。她写道:“面对学生,很想真的做到教书育人,但是学校的工作,学校的活动,领导的检查,让我们这些没有培训过就直接当班主任的毕业生像入了牢笼,牢笼一点点缩小,我们每天都提着最后一口气上班。”
“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来积极乐观的孩子呢?”这句质问,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心声,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困惑和诉求。
“真的撑不住了”“好难过,我觉得自己喘不过来气”“从来没想过,作为一个小学老师会这么的难”……这些话语仿佛是她在黑暗中发出的绝望呼喊,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她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
其次,当下存在着这样一种令人忧心的现象,那就是家长一告状,老师就受罚。如今,部分家长只要察觉到老师稍有做得不合他们心意之处,便毫不犹豫地拿起举报的武器,动不动就将老师告到学校,甚至告到教育局。
有一位女教师曾在网上发文大吐苦水,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她说自己在短短一年之内,竟然被家长举报了 4 次。而那些举报的原因,在她看来实在是无法接受。比如,有一次仅仅是因为她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布置作业,却被家长指责作业量过大,影响了孩子休息。还有一次,是因为她在课堂上对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了适当的批评教育,家长却认为这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她满心委屈地表示:“明明不是我的问题,却要遭到如此的对待,也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不公之后,这位女教师最终心灰意冷,选择了离职。
学校在处理这类纠纷时,有时为了息事宁人,采取了对老师不公平的处理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更会对教育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三,“谁闹谁有理”的风气如今愈发猖獗,呈愈演愈烈之势。在学校,一旦发生哪怕些许的安全事故,家长们便不依不饶,仿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据权威的《半月谈》报道,西南某地基层教育局所提供的详细台账清晰地显示,在今年 1 至 8 月这段时间内,该局竟然共收到多达 128 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然而,经过严谨细致的调查,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仅仅只有 7 起举报基本属实。这一数据足以反映出当前举报的不实比例之高,也从侧面凸显了“谁闹谁有理”这一不良风气的泛滥程度。
几年前,在扬州市江都区的一所小学门口,曾发生过一起令人唏嘘不已的事件。某学生家长拉出了一条醒目的横幅,其上赫然写着:“老师多次辱骂、殴打学生!天理难容!还孩子公道!”这一横幅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事实的真相却并非如家长所描述的那般。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在上课的时候,这名学生调皮捣蛋,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老师出于对教学的负责,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可这名学生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依旧我行我素,不听话。老师无奈之下,便请他到办公室反省。
谁能想到,这名学生不仅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在办公室里大发脾气,一顿打砸。最后,家长不仅不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倒打一耙,拉出横幅,要求学校给予高额赔偿。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不仅伤害了老师的感情,也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更对整个教育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最后,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实际情况中,好政策到了基层往往会出现走样的现象,令人深感遗憾和无奈。
就拿县管校聘政策来说,其初衷无疑是美好而充满期望的,旨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平衡分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公平且优质的教育。然而,事与愿违,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逐渐变了味。比如,一些地区在执行该政策时,过于简单粗暴地将其理解为末位淘汰制,完全忽略了政策背后对于教师资源合理调配以及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深层考量。这种片面的执行方式,不仅没有达到促进教育资源平衡的目的,反而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再如每天一节体育课这一政策,原本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可结果呢?这一良好的政策直接被束之高阁,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直接被无视。
如此政策落实情况,显然与社会的期望背道而驰。这不仅反映出基层对于政策执行的不力,也暴露出教育观念在某些方面的滞后。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教育乱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呢?这实在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期望能尽快破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