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披露碳足迹等信息的“新三样”(光伏、新能源电车和锂电池)的企业数量增多。

值得意的是,此次报告首次披露汽车行业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并开展汽车-钢铝产业链协同减碳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参评企业得分偏低,尚未有效开展供应链减排行动,特别是汽车、建筑等产业的绿色采购规模,还不足以带动上游钢铁、铝材等碳密集行业加速脱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前五均为时装领域品牌

据介绍,2024年是IPE连续十一年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报告,也是连续七年开展供应链气候行动指数年度评价。

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是由(IPE)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于2014年合作研发的一个量化评价体系。这个指数旨在动态评估品牌企业在供应链环境管理方面的表现,特别是在环境合规、节能减排和信息披露等方面。

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则重点关注企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碳管理,包括企业通过创建温室气体清单,开展温室气体核算等,量化减排目标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减排方案。

据介绍,2024年度CITI和CATI指数评价覆盖23个行业的780家中外企业。南都记者注意到,领跑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的均为时装领域品牌,包括Inditex、阿迪达斯、Levi Strauss & Co.、耐克和彪马;阿迪达斯、富士康、彪马、立讯精密和苹果分列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前五名。戴尔、Primark、思科等品牌也进入两个指数的前十名。

在大中华区企业中,鹏鼎控股、安踏体育、华为、联想集团、李宁、隆基绿能、维他奶、科森科技、吉利汽车、恒隆地产、华硕等也跻身第一方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新能源汽车智慧工厂作业现场。 新华社发

披露碳足迹的新能源电车等“新三样”领域企业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为评价企业应对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重地球危机”的表现,IPE在本期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管控、塑料污染治理等指标,并计划逐步细化和扩展。

本期评价显示,七成企业披露了化学品使用、水资源或其他自然资源使用、污染物排放、包装与塑料使用等信息;其中一些领先企业将数据披露的范围拓展至价值链,并公开承诺减少水资源消耗、预防和减少废弃物产生、回收利用废弃物、降低原生塑料用量等。

面对严峻的气候形势,中外企业气候行动提速,公开披露气候承诺、组织及产品碳足迹、全价值链气候目标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其中,披露范围1&2(自身运营)和范围3(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数量较2023年评价期分别同比增长13%和15%。包括光伏、新能源车、锂电池“新三样”在内的20个行业的127家企业测算并披露其主要产品的碳足迹数据。

工厂级碳数据核算和披露,对推动品牌落实供应链减排有着重要意义。在阿迪达斯、富士康、彪马、立讯精密、思科、戴尔、耐克等企业积极推动下,2836家供应商通过蔚蓝地图网站披露碳排放数据,数量较2023年评价期同比增长27.5%,年度披露总量为550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苹果、三星等企业在供应商行为准则等公开的书面文件中,明确提出供应商工厂级碳核算和碳管理的要求。

在中外品牌的推动下,890家供应商设定绝对减排目标,同比增长37.6%,承诺减排量总计约64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超过2023年承诺减排量的2倍,显示出更多供应商在链主企业的带动下提升温室气体减排雄心。

本期评价发现,中外领跑企业的上述推动,已开始转化为供应商的实际减排。从连续两年度披露碳数据的1590家供应商分析显示,其碳排放总量下降502万吨。在供应商诸多减排措施中,清洁能源替代占比最高,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的大幅提升,对供应链脱碳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车企尚未带动供应链减碳,建议关注原材料阶段碳排放

本评价期开发具有行业针对性的汽车行业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并开展汽车-钢铝产业链协同减碳研究。通过对比51家中外车企的气候行动表现,结合各主流车型的产品碳足迹分析,我们认为汽车产业在低碳转型的同时,有需要也有必要重点关注钢铁和铝冶炼等原材料生产制造阶段的碳排放,激励和带动钢铁和铝冶炼产业链协同落实节能减排措施,降低钢铁和铝冶炼等原材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

尽管如此,多数参评企业在气候行动CATI指数评价中的得分仍然偏低,多家明确做出“范围3”碳中和承诺的企业尚未有效开展供应链减排行动,特别是汽车、建筑等产业的绿色采购规模,还不足以带动上游钢铁、铝材等碳密集行业加速脱碳。

在这个评价期内,气候科学家发出清晰警报,更多事关地球家园的边界(planetary boundaries)正面临被突破风险。评价报告建议企业增强紧迫感,借鉴领跑企业的最佳实践,加强环境信息和碳数据披露,激励和带动供应链减排。报告同时建议企业关注自身和供应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毒化学品和新污染物管控、塑料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表现,将上述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评价报告还建议社会各界更多关注企业绿色供应链表现,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基于数据开展科学评价,构建约束激励机制,压实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责任,以技术创新、数字科技和绿色金融赋能供应商绿色低碳转型,共同建设环境和气候友好、生态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合力保护地球家园。

采写:南都记者郭若梅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