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姜萍这事从传播学角度,堪称教科书案例。
因为这件事的传播过程从始至终都发生在大众眼前,他无比直观的向大家演示了,
一个对错问题,如何演变成政治正确站队问题。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出现了一个数学天才,因为数学不会就是不会,尽管有人留意到板书和笔记的数学符号问题,但声量并不大。
随后是参与过的人透露,阿里数学竞赛在初赛阶段的机制其实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别人可以登你号去做题。而姜萍的老师,恰恰是有这个实力入围的,此时质疑的人就多起来了。
再之后,伴随着月考试卷出炉,三分钟速通视频出现,对错基本失去争议。
因为大家虽然未必懂阿里数学竞赛的题,但肯定能看懂中专月考的题,那个试卷现在网上就能找到,各个数学博主都不用讨论难度,而是在比能不能三分钟做完。

到这里,对错已经明朗,事情也并非无法收拾。
因为阿里数学竞赛说到底并不涉及评奖评优,也不涉及高考加分,就是面对数学爱好者的比赛。网上那些特招录取的声音也基本以吃瓜看热闹为主,把事说清,其实也就过去了。

但问题在于,有人直接开始身份政治绑定
因为姜萍是女性,所以对她的质疑,就是对女性的打压。
于是就像你看到的那样,这个问题很快就从一个数学问题,变成了一个涉及性别对立的政治正确问题。

比如这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网友表示这事和性别无关,我就想讨论对错
然后女权博主表示,虽然你口上说和性别无关,但你质疑一个女性,那就是看不起女性,为什么你不质疑别的男的呢?
你说别的男的比如上一届那个外卖小哥选手也质疑啊,但人家不是直播做题了吗?
不管,你就是看不得女性好。

很多人打着女性权益的旗号去支持姜萍,支持到了不讲事实、没有理性的地步。
过去大家无法理解欧美的政治正确,现在应该能直观理解了。
相比事情本身对错,他们更在意自己捍卫弱者的道德姿态。
对错不重要,显示出自己的“正确”与“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而当一个问题开启了性别叙事,那么后续的一切操作都会面临性别叙事的拷问,此时你想扭转也扭不回来。
比如六月份的时候,有多名参赛者联名请愿,要求组委会就「姜萍事件」展开第三方独立调查,这其实是结束争议最好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网上的身份能造假,但参赛选手造不了假,又是比赛当事人,又是联名请愿,又是让第三方来调查,按理说已经非常公允了吧?
结果到了很多博主那里,直接就变成了
男性看不得女性好,联合打压女选手。

我这都没说对方造假呢,我要求让独立第三方来查都不行吗?
不行,你有质疑的念头,那就是压迫女性了。

至此,事情彻底从数学问题变成了性别叙事站队问题。
你要质疑,那就是压迫女性
你要尊重女性,那就不许质疑必须无条件赞同。
于是后面大家都直接跳过数学问题,直接开始按立场站队了。

唯一的问题在于:
数学无法骗人,不会就是不会。

此外,在这件事的传播过程中,可能还有不少刻板认知的情况,那就是各个平台的舆论传播。

首先是知乎,知乎毫无疑问捍卫了自己中文互联网高学历强理性的桂冠,最早发起质疑,且始终没有退缩。无数答主前赴后继不断顶着政治正确的指责挖掘细节。

其次是B站,B站最开始是支持姜萍的,可能因为B站很多学生群体,所以自然喜闻乐见中专生逆袭清北高材生的故事。
但问题也就在于,B站很多用户真的是学生,当那个月考试卷出来后,B站舆论翻转也是最快的。虽然我看不懂阿里竞赛题目,但我真的会做你的月考试卷。数学就是这样,只要过一遍试卷,基本就不会再有疑问。而且后面出现了一堆三分钟速通,100秒速通博主,更是把抽象推进到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抖音和微博,作为主流舆论平台,却展现了泾渭分明的现象。
就是信的一群人抱团,不信的一群人抱团,各看各的。
某种意义上也是好事,因为双方都不可能被说服,所以直接各看各的拉倒。

最出乎我意料的其实是小红书,很多人一定觉得,小红书作为女性主流平台,应该是最支持姜萍的。但我九月就留意到一个现象,小红书有很多博主发帖支持姜萍,但评论区却没有一面倒,反而有大量反对的,且反对言辞很直接,相比B站用户们阴阳怪气主等于6的风格,小红书往往非常直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理解是,这似乎是“女CEO少招女员工”在舆论传播领域的映射。
我已经是女性CEO了,不用担心歧视女性的骂名了,所以可以甩开膀子招干活的。

因为女性用户多,所以发帖博主以支持声音居多
但正因为女性用户多,都是姐妹,谁也扣不了对方帽子,评论区反而可以抛开包袱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