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八十七期(总第857期)
期中考试,有明确的字词范围,指定考某几个单元的课后字词。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样一些在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操作。
先是发一个期中百词练习,有看拼音写词语的,也有为加点字写拼音的。
然后,又给一个相对应的答案版,便于学生对照答案挑出错误。
再然后呢,又给一个相应单元的词语汇总,不仅有相关字词及注音,而且还有解释,便于学生查阅。
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样的做法非常贴心,为学生考虑到极致,对考试拿高分非常有效。
但是,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却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呢?
理由一:字词学习应该是分散的,而不应该是集中的,应该是各个击破的,而不应该打大规模歼灭战。
集中力量打大规模歼灭战,应对范围有限的字词考查是有效的。一旦考查范围扩大到没办法穷尽时,这个做法就失效了,既不可能,也无作用。
比如,十几年前,北京市中考语文,曾经有确定考查范围的词语表,只考查词语表中的一千个字词。结果是很多学校,从初一开始,就围绕着词语表进行训练,反复抄写,然后中考涉及字词音形义考查时,全体考生的得分率至少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然而,2016年取消了词语表,把字词考查范围扩展到3500常用字,结果当年的读音题虽然只考查了“生肖”、“记载”两个词语中“肖”和“载”的读音,当年的得分率却百分之五十都不到。何以会如此呢?因为没了词语表,没了范围,很多老师和学生失去了抓手,不知道怎么复习了。
集中复习,打歼灭战,还有一个坏处,就是临时抱佛脚,考后即忘,是狗熊掰棒子,并没有真正掌握每一个字词。
理由二:字词学习,应该在语境中学习,而不应脱离了语境。脱离语境学习字词并不能真正转化为语言表达应用的能力。
将字词抽离出语境来学习,就像是把鱼从水中捞出来一样,那鱼不可能再是灵动的,活泼的,很快就会变成死鱼甚至臭鱼。几十年前电视上的“活字典”表演让人惊叹,但那些能背下来整本字典的“奇人”,大多不过是小学水平而已,他们虽然能背诵下来整本字典,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那些字词,在他们的头脑中是无机的、零散的,而不是有机的、集合的。他们几乎没有人具备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并不是记住了字典义,就真正彻底理解了某个字某个词的意义。比如,“招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招收,搜罗人才。②引起(后果):招致以外的损失。学生哪怕记住了字典义,他们在面对“近春园四面荷塘围绕,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招致莘莘学子的青睐”这样的语句时,也判断不出来为什么这个表述不恰当。因为他们不知道“招致”所引发的后果,在具体语境中都是坏的,是不好的。要想彻底掌握“招致”一词的正确用法,务必要通过阅读接触大量正确的语境,然后才能自然而然地深入理解其意思。
理由三:初中字词学习应该是个性化的、自主的、在阅读中的学习,而不是齐步走的、被动的、机械的学习。
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字词,因为大家都处在识字写字的初始阶段,所以采取齐步走的策略没什么问题,到了初中阶段,还齐步走,则就是个问题了。实际上初中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的差异已经非常巨大了。
以识字为主要目标的小学初段,如果采用被动的,机械抄写的方式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到了初中阶段,当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识字量,阅读能力已经达到相当水平之后,就不该再这样做,要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字词,要引导他们从音、形、义、(字)源、(语)境、(词)性等多方面综合理解把握一个词语。
事实上,现在的考试,也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而不只是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要学会使用工具,而不是记住结论,要学会捕鱼的方法,而不只是手里抓着有限的几条鱼。
比如,北京市2020年语文中考曾经考过这样一道题:
为了向参观者讲解“泽国”的意思,这位同学查阅字典,找到“国”字的三个解释:①国家;②国都,京城:③地域。请你帮他解释“泽国”在此处的意思。(原文具体语境是:你也许会想北京是否有过这般“似江南”的水乡泽国之景。)
这里没有考查学生是否记住“泽国”的字典义,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查字典,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语境中推测某个词语的意思。本来好的试题是对学生学习方向和老师教学方向的一个指引,但我们的师生却偏离这个指引,跑到相反方向去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前面我所讲的现在某些学校常用的字词学习方法完全错误,但为什么这样错误的做法会在很多学校大行其道呢?不但大行其道,而且很多学校与我的描述相比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不只是要给学生发字词材料,甚至要求学生去查了字典,一个一个字,一个一个词语,一个一个意思地抄下来。抄一遍不行,还要抄三遍五遍甚至更多。
归根结底,这是极强的功利主义作祟的结果。针对阶段性的考查范围有限的考试,这样脱离语境对字词的机械训练,确实能够收到不错的效果。但考完这个阶段性考试之后怎么办呢?面对中高考怎么办呢?中高考之后,还有很多人一写文章,就错字病句连篇,又该怎么办呢?
教育教学中,有些做法似快实慢,是拔苗助长,是饮鸩止渴,是南辕北辙;有些做法则似慢实快,是标本兼治,是釜底抽薪,是正本清源。选择哪一个,不只是教育教学的“术”的问题,更是“道”的问题。“道”没到达到相当的层次,那各种看似立竿见影的“术”,不过是歪门邪道而已,不过是走火入魔而已。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最近开始讲《古文观止》的公益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