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本体化进程的加速器。将书法作为艺术来对待的思想观念与社会条件,在玄学思潮催化下趋于成熟,书法技艺得到了士族的高度重视,书法世家开始出现,开风气,立法度的大书家和具有学术意义的书学著作相继现。
这一时期的荆州书法亦是如此,书法世家和书学著作相继出现,虽本地书家数量不多,但主政荆州的官员多为书法名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征及荆州书法概况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中华大地一直处于南北对立的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战争割据不断,统治中心多元,但同时魏晋南北朝又是学术思想活跃的时代。
自魏晋开始,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书法因其作为文字的书写艺技而与文字密不可分,进而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呈现繁荣之象。南朝尤是如此,朝野君臣无不讲究书法技艺,门阀士族更是极为看重将书法教育。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征
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上来看,魏晋书体上承两汉之新体,下启隋唐之全盛,可谓是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也中谈到,草书、行书、楷书三种起源于东汉的新书体在魏晋时期广为流传,被奉为“草圣”的张芝,“行书之祖”刘德昇,都是东汉人士,“正书之祖”钟繇一生的主要活动也集中在东汉。
因此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紧承东汉书风而来,萌芽于东汉时期的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被魏晋书家继承发展,最后在唐代发扬光大。
1书风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的标志就是书风显著的变化,其中既包括人们书法观念的改变,还包括新书体地位的显著提高。首先是人们的书法观念上的改变,新的书体被士族阶级所接受。如魏晋时期显赫的卫氏家族,其四代均为誉满天下的书法名家,精通古文字,专传古法。但第三代的卫恒却在《四体书势》中将草书列为书法的四体之一.
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不断改造和完善新书体的样式,建立新书体的技法规范,使得新书体“今体”从体势上看与“古体”已截然不同,完全成为了抽象的符号。其次是新书体在整个社会中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特别是楷书取代隶书,成为正体。
“铭石书”是指刻在碣石上的书体,为表尊敬铭石书通常选用正体书。西晋时的碑志尚为隶书,东晋时墓志开始出现楷书,南宋刘宋墓志则多为楷书,由此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书”完成了由隶到楷的转变。再如西晋秘书监立书博士,行书被列入必须要学习的内容之中。
其中“钟、胡”之法指行书。据卫恒云“魏初,有锺、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昇,而锺氏小异。”
2书法世家的传承
魏晋以来,书法艺术空前繁荣,作为书法发展主导力量的书法家也大为增加,书法流派纷纷呈现,而最具这一时期特色的则是书法世家的大量出现,窦臮在其《述书赋》中载“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共襄百年之盛。”可见书法世家对当时书坛的重要性。
魏晋时期的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庄园地主经济,政治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因而保证了门阀的经济可自给自足,政治地位可世代沿袭。又由于书法的地位的提高,使得书法门阀士族重视对其子弟的书法艺术的学习培养,书法艺术也就成为家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和传授的艺技世代相传。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也谈到,因为有世袭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特权和自然自足的经济基础,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的心思和眼界转向艺术。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州书法概况
在魏晋南北朝南北长期分裂的情况下,荆州书法的发展变化,既受到政治纷争的影响,又受到了文化思潮的影响,因而这一时期的荆州书法既存在与整体书法相关联的地方,还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
1、书法世家的涌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州既出现了荆州籍的书法世家,如宗氏和江陵庾氏,还出现了非荆州籍的书法世家,如琅琊王氏和颍川庾氏。宗氏代表为宗测和宗炳;江陵庾氏代表为庾黔娄和庾肩吾;颍川庾氏的代表为庾亮庾怿、庾翼、庾准、庾冰;琅琊王氏代表为王敦和王廙。他们或作为书风的创造者,推动书法发展;或传承家族书风,形成独特的书法流派;或沉浸于书法理论,形成重要的书学概念。
2、书学著作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的荆州也诞生了本土的书学批评著作,即荆州籍书家庾肩吾的《书品》。《书品》是第一部自成体系的书学批评专著,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其一《书品》之形式与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如出一辙,即将人物分为九等,称为九品,然后按照品级排列。其二《书品》提出了“天然”和“工夫”的书法审美概念,影响和启发了后世的书学理论。
从荆州书法世家和书学著作的表现来看,这一时期的荆州书法和整体书法史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可以将其看成是整体书法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主政荆州的权贵大多都是有名书家的现象来看,荆州书法在这一时期也存在着独特之处,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荆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被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因为高门士族对书法技艺的重视,导致权贵名士大多精通书法,故而出现了权贵书家在荆州的接连登场。
博哉四庾
一庾翼及其书法
庾翼与庾亮、庾怿、庾准并称为“博哉四庾”,是颍川庾氏书法世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庾翼之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评价甚高,当世常将其与王羲之并列。
1、庾翼及其书法成就
庾翼(305—345年),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人。庾亮逝世后,庾翼任荆州刺史。庾翼的书法名声颇大,时人常将其与王羲之相提并论,但唐代之后庾翼的书法名声已完全不如王羲之。庾翼之才为何于后世不显的原因有三:一是庾翼传世之作较少,导致其影响力有限;二是颍川庾氏的衰落,致使家族书法传承断流;三是东晋书法风尚的变迁。
颍川庾氏的书法传承于庾亮、庾翼一代达到巅峰,自此便走向衰落。“博哉四庾”中庾亮、庾怿、庾翼为一代,彼此为兄弟关系,庾准则为庾亮之孙,可见颍川庾氏出现了书法人才的断层。
又据史料查找,庾亮孙辈中有记录的人数为七人,其中有擅书记录的仅庾准一人,可见颍川庾氏的书法传承于庾准之后便再彻底断流了。而随着以“博哉四庾”为代表的书法世家走向没落,其中的庾翼书法便自然断了传承。
魏晋时期虽是动乱频繁的时期,但也是思想极度自由的时期,人们渐渐摆脱礼法的约束,如脱缰的野马驰骋于空阔无拘的思想原野,文学与艺术在这一时期迎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篆、隶、章草等旧体书风的破除和对新体书风的创造与倡导便成了这一时代的书风写照。
2《故吏帖》与《季春帖》
《故吏帖》为小楷书,却又带有汉隶的特点。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云:“案翼尝为陶侃太尉府从事中郎,此当是与侃启也。”
所以此帖应该是庾翼与陶侃的书信。因是下僚致上司,有如今日之上行文,故而恭敬,选以楷体兼隶,而非行草。此帖天真混成,自然随意,有别于法度森严的唐楷,从笔势提按、方圆变化、结字细节如“吏”“事”“请”等字中可见庾翼有取法于钟繇的痕迹。
二庾肩吾及其《书品》
永嘉之乱后,新野庾氏南迁至江陵,期间书家传承并无记载,至庾肩吾一代方显。其代表人物有庾黔娄与庾肩吾。而关于庾黔娄书法的记载仅存于其弟庾肩吾的《书品》中,曰“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庾肩吾则不然,虽其书迹不存,但仍可通过后世之评价推测其师承与书风,分析其书学论著《书品》知其书法审美。
1、庾肩吾及其师承
庾肩吾(487—551年),字子慎,一字慎之,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家族南迁之后世居江陵。
阮研行草学王羲之,隶书学钟繇,又精于行草,且筋力最优,而隶书“稍怯”,故而庾肩吾之书法应是取法王羲之与钟繇。据唐代窦臮《述书赋》载:“具姓名正行草书五十余纸。”可知唐代时存世的阮研书迹有五十余纸,足见阮研之书在南朝时期影响较大且书迹流传较广。
2《书品》的书论特点
庾肩吾著有《书品》一卷,其内容是将上至两汉,下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三位书家按“上之上”至“下之下”的标准分列为九品,形式上与九品中正制相仿。
《书品》在书论史上为书法品第类的首创之作,后世的品第类借鉴延伸之作诸多,唐代有张怀瓘的《书断》、李嗣真的《书品后》,宋代有朱长文的《续书断》,明代有项穆的《书法雅言》、赵宧光《寒山帚谈》,清代有包世臣的《国朝书品》、康有为《碑品》。⑥《书品》不仅是一篇书学批评著作,具有品次批评和物象比拟.。
3荆州书法世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州书法世家有宗氏和江陵庾氏,前者代表人物有宗测和宗炳,后者的代表人物为庾肩吾与庾黔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州为南北之要冲,此间政权更迭不断,战争割据不断,因而许多门阀士族、权贵政要、文人名士在此驻留与任职,如羊祜、杜预、陶侃、王敦、王廙、庾亮、桓温等就先后主政荆州,他们既是政治家,亦是书法家。
庾亮现存于世的书迹仅行书《书箱帖》。此帖结体上舒展又富有张力,沉稳又飘逸相间,整体自然流畅;用笔上劲健挺拔,转折遒缓,流转虽妩媚但无飘浮之感,运笔轻巧从容而无慌乱之迹,可见其创作此帖时书技熟练高超,心态平和淡雅。
热门跟贴